法源寺遺址位于定陶縣馬集鎮郭莊村南300米處,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興華禪院,建于東漢年間,隋、唐、宋時最為興盛,成為全國著名的佛院之一。該寺于宋元佑、明正德年間曾多次修復。明代寺院占地2.67公頃,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戲樓、寺門、鐘樓、鼓樓、關帝廟、白衣奶奶廟、龍王殿、祖師廟等300余間,以天王殿、十八羅漢堂、立佛殿、睡佛殿、藏經殿和百神殿最為雄偉。殿中的神像雕刻精巧,造型優美,百神殿百尊神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寺院西南角有寶乘塔,據宋元佑(至和)重修寶乘塔碑文記載,塔下藏有舍利子六顆,夜深人靜時閃閃發光。清朝末年,法源寺存有大殿20余座300余間,雄偉壯闊,占地200余畝。寺內建筑結構緊湊,玲瓏雅致,古樹參天,遮云蔽日。殿內雕塑的各類-,形態各一,栩栩如生。寺院內存有宋元明清各時期記述法源寺歷史的石碑200余決,其中北宋時期透龍碑最為珍貴。該碑高2.2米,寬1米,上有“左山寺”字,中間有三個圓孔,上下相距0.5米,無論從哪個孔往同一方面看,效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見古代藝人的別具匠心……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