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廣墓AA ![]() 李廣墓在甘肅天水,是當年北擊匈奴的邊疆,也是伏曦的故里。剛到天水時,并不知道李廣墓在這兒,后來看到城市簡介,才決定去一趟。甘肅的景色有個特點,就是缺水,全是黃土旱地,無論是塬子上的小鎮(zhèn)還是處在峽谷里的城市,居民都有接雨水的習慣,不然生活用水不夠的。河川里只留下千百年來一道道洪水沖刷的痕跡,殘留在谷底溝壑里的只有涓涓細流,孱弱地流淌在干涸河床上,卻怎么也無法填補整體上的枯竭。風一吹,撲面而來的漫天的黃土,彌散于你周圍每一寸空間,讓路人透不過氣來。缺水以至雜草都長不到一個春秋,不要提樹了。到處都是裸露的黃土,皺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膚。干硬的土塊,巖石般地矗立在山顛,那份蒼涼在遠古時就已經(jīng)凝成,只是歲月……[詳細] |
![]() | 宣化崗拱北AA 宣化崗拱化位于張家川縣城西北10里許的北山查灣村,是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學派北山門宦的紀念地。宣化崗內(nèi)埋有“哲赫忍耶”門宦四位教主的遺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輩教主馬元章及其三弟馬元超復興教門的根據(jù)地。宣化崗拱北是全國“哲赫忍耶”教眾敬仰的中心地。宣化崗倚山就勢而建,規(guī)模宏偉可觀。其建筑精工細琢,寬敞明潔,分客人、眷屬住地以及講經(jīng)傳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墳冢拱北。甘肅天水市……[詳細] |
![]() | 小華山景區(qū)小華山景區(qū)位于清水縣城西7公里的紅堡鎮(zhèn)吳灣村,占地面積千余畝,植被茂盛,地勢險峻,風景秀麗。宋代已為道觀名山,曾有宋代湖北襄陽人龐蘊云游至此,在此地修道成仙而得名。明清時期成為隴上佛道兩教圣地之一。曾有三進院落殿亭樓閣30多間,石刻造像10畫(件)。現(xiàn)有廟宇建筑5座,塑像10余尊,彩繪壁畫200平方米,建設(shè)綠化已初具規(guī)模,是一處集自然探險景觀、人文景觀和宗教文化于一體的旅游區(qū)。中華奇石——龐公玉就產(chǎn)于此山下。龐公石屬火山巖,質(zhì)地堅細、深綠致密,翠如碧玉;間有紅、黃、白、黑等絢麗多彩的自然紋理,紋理形狀千奇百怪,構(gòu)成古今人物,珍禽異獸,花草樹木,行云飛瀑,江河山澤等形態(tài)。明清時代,龐公……[詳細] |
![]() | 蔡家寺AA ![]() 蔡家寺在甘肅甘谷縣東北渭水峪火車站(隴海線)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級臺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達山頂。據(jù)清乾隆《伏羌縣志》(甘谷舊名伏羌)記載,寺廟建于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時有村,縣志語焉不詳,實難詳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顧名思義,村人大率當為蔡姓,就像河對岸斜對的蔣家寺村,其村民多為蔣姓一樣,然而,蔡家寺村從來不聞有過蔡姓之人。這一點,至遲在清乾隆年間,就已引起出身于該村的詩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遜乙,號椒園。筆者今尚存有其《椒園詩鈔》謄稿一卷,其詩多經(jīng)其師臨洮吳……[詳細] |
![]() | 秦安泰山廟AA ![]() 秦安泰山廟位于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根據(jù)明代胡纘宗《秦安志》和清代孫海《秦安縣志》考證,泰山廟始建于元大德之前。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泰山廟多次曾遭受災害和自然破壞,又多次修整和擴建。山上現(xiàn)存殿宇41座,建在拾階而上的九個平臺上,分一閣、一宮、二洞、三廳、五廈、六山門、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錯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細、彩繪絢爛、既富于變化,又渾然一體。屬于中國古典庭院園林建筑風格。從前山門而上依次是:財神殿、東岳泰山殿建筑群、蓬萊閣、魯斑殿建筑群、五臺觀建筑群、碑林、三法宮、玉皇殿、三清殿、邀月亭和太白樓。全山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石碑12塊、儒、釋、道三教塑像63……[詳細] |
![]() | 古坡草原AA 古坡草原位于甘谷縣南部藉河上游,總面積132.8平方公里。古坡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系秦嶺山脈之余脈,最高海拔2716米,最低1760米,相對高差951米。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4℃,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shù)1600—1800小時,無霜期90—140天。風景區(qū)以草原風景為主,草原面積占總面積的34.2%,并有石鼓山、黑潭寺、石門峰、龍臺峰、花園崖、老虛崖等幾十處景點。其中,位于朱圉山主峰之上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因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有“有石鼓不擊鳴,鳴則兵起”的記述,而備受史學家重視。建于元至正年間的黑潭寺,傍山取勢、蔥林環(huán)抱,寺潭相依,典雅之至。古坡景區(qū)內(nèi)有14萬畝的……[詳細] |
![]() | 秦安文廟AA ![]() 秦安文廟秦安文廟,位于秦安縣興國鎮(zhèn)新華街東,創(chuàng)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鄉(xiāng)賢祠、名宦祠、樂器庫、祭器庫等。主體建筑大成殿,建筑面積24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筒瓦,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梁枋構(gòu)件均施彩畫,收山、出檐較深,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兩稍間檻墻嵌有琉璃盤龍各一條,其梁架結(jié)構(gòu),斗拱形制和彩畫等均保留有明顯的明代建筑特征,是甘肅省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木構(gòu)建筑之一,2003年7月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可泉寺AA ![]() 可泉寺可泉寺坐落于距縣城1.5公里的南山腳下,整個建筑分為胡纘宗紀念館、可泉寺及媧鄉(xiāng)神母宮等3處。其建筑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漢乃至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的上古時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規(guī)模,明清兩代雖經(jīng)戰(zhàn)爭破毀,然屢毀屢建,規(guī)模不減。可泉寺為明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山東巡撫、邑人胡纘宗幼年讀書所在地,他晚年辭官又寓居與此,著書立說,明清兩代,縣內(nèi)名門望族多在此處修建別墅,民國初年改名“可園”。媧鄉(xiāng)神母宮位于可泉寺南側(cè),系女媧行宮,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院內(nèi)古柏參天,殿內(nèi)塑像莊嚴,文人墨客匾額楹聯(lián),樹以百計,后院建有“圣母后宮”,院內(nèi)有“羲里媧鄉(xiāng)”石碑一座,胡纘宗紀念館設(shè)在媧鄉(xiāng)神母宮西側(cè),是近年來胡氏后裔及民……[詳細] |
![]() | 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西部的龍山鎮(zhèn)“西梁子山”,又名“斷山”,因其山在隴口之沖,截然中止,不與眾山相連而得名。據(jù)史書記載: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天,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望風而降,曹魏舉國震驚,忙派兵抵御。諸葛亮派毫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馬謖去鎮(zhèn)守蜀漢咽喉之地—街亭(今張家川縣龍山鎮(zhèn)與秦安縣隴城鄉(xiāng)之間),結(jié)果馬謖死搬兵書教條,把軍隊駐扎街亭側(cè)面的山上(今龍山鎮(zhèn)西梁子),被魏國大將張郃包圍在山上,斷了水道,蜀漢軍不戰(zhàn)自亂,失了街亭。蜀漢軍進退無路,只能撤退,諸葛亮北伐失敗。從《秦安縣志》和研究《三國演義》的專家考證中,我們亦能大致得出聞名遐邇的魏蜀街亭之戰(zhàn)似就發(fā)生在“今日之龍山(西梁子附近……[詳細] |
![]() | 天水龍園AA ![]() 位于渭水之濱,文山之陰,坐西面東,占地一十三畝。主體成紀殿,乃歇山重檐九開間明清式建筑。長四十五米、高二十七米,進深一十三米六。龍園大門是五開間歇山明清式建筑,一對艾葉青石雕麒麟雄踞門前,進人正門,龍馬迎賓。傳說龍馬,似龍似馬,遍身符號,伏羲受其啟發(fā)而始畫八卦創(chuàng)立中華文明。園內(nèi)左右建雙環(huán)亭二座,環(huán)亭寶頂碧瓦;古樸典雅,園中心坐落艾葉青石牌坊,正面鐫刻國家主席-手書“羲皇故里”匾額,兩邊鐫刻全國著名學者霍松林以古秦州八大景觀和天水歷代八位名人撰寫104字長聯(lián),牌坊之后兩側(cè)一對漢白玉華表,挺拔高大,冰清玉潔。登九階御道,漫步月臺,周邊青玉欄板望柱環(huán)護,月臺座落成紀殿。成紀殿是龍園的主體,為九開間重……[詳細] |
![]() | 龜鳳山景區(qū)是國家2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麥積山自然風景區(qū)的林緣地帶,座落在麥積區(qū)甘泉鎮(zhèn)西7公里處,分為龜山和鳳山。鳳山翅膀團團環(huán)抱于龜山,龜山又起于鳳山的兩面夾護之中,宛如從鳳山懷中緩緩爬出,構(gòu)成了一幅地造天設(shè),巧奪天工,高超絕妙的自然景觀。龜鳳山腳下,有九眼泉水,泉水清澈透明,涓涓長流,甘洌不涸。龜鳳山景區(qū),壑峭蔭森,碧青綠秀,層林盡染,景色迷人,景觀甚多,當?shù)赜蟹Q壽龜戲水、二龍戲珠、柏響崖、神仙洞等。……[詳細] |
![]() | 鳳凰山景區(qū)是國家2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麥積區(qū)西北56公里鳳凰鄉(xiāng)境,海拔1895米相對高度500米,其山北環(huán)渭水,南繞籍河,相傳有鳳凰棲息而得名。于1983年起,每年古歷3月28日開始舉辦“鳳凰山東岳文化廟會”吸引麥積、秦州、甘谷等地數(shù)以萬計群眾朝拜會。……[詳細] |
![]() | 崇福寺是國家2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麥積城南約25公里東柯谷,又名杏林觀,亦稱城隍廟,是寺、觀、廟合一的宗教寺院,興建于唐代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延及民國末,由于地方信士、坊眾不時修葺維護,依然保持著清代時規(guī)模。崇福寺在平臺正中,是一組四合院式建筑,座東向西,現(xiàn)有玉皇、無量、三元、靈官、大佛、關(guān)帝、三霄、天王、韋馱、城隍、藥王等殿十余座,三十余間。……[詳細] |
![]() | 云鳳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緊鄰陜西省隴縣關(guān)山牧場,是一處山峰奇秀、怪石林立、森林茂密、清泉潺潺、藍天純凈的天然勝景,也是動植物的樂園。景區(qū)內(nèi)有壯美的草原和云鳳山、喇嘛帽、尖石山等20多個景點。云鳳山凡溝有水,凡谷有溪,凡澗有流,37條支流,均為馬鹿河的源頭,大溝有大水,小谷有小流。清澈明亮的河水順著河床的石縫時而跌宕傾瀉而下形成小瀑布、小漩渦,時而撞擊在巖石尖上,濺起白色的浪花。順著林道登臨云鳳山頂,放眼望去,周圍崇山峻嶺,蒼翠蔥郁,山腰云彩參天,山下灌木叢生,山底蒼蒼茫茫的草原里,羊群輝映著白云,碧山襯托著藍天,盤山繞彎的公路猶如長龍,將造型千姿百態(tài)、高低錯落有致的丹巖地貌一分……[詳細] |
![]() | 臥龍山老庵寺AA ![]() 老庵寺坐落于恭門鎮(zhèn)付川村東北的臥龍山半山坡上,原名臥龍寺,俗稱上寺,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佛教寺院。這座千年古剎歷經(jīng)了三興三廢至今香火不熄。據(jù)史料記載,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因秦州等地地震,山崩地陷,老庵寺殿宇傾塌,僧人四散。至正十六年(1356)重建。清德宗光緒七年(1881),清水縣弓門(今張川恭門)一帶連降大雨,山洪暴發(fā),沖毀老庵寺廟宇,僧人逃亡。德宗光緒十年(1884)再次重建。至民國時期老庵寺規(guī)模初具,被列為清水縣“八景”之一,獲“臥龍山色天下秀”之譽。1958年和“文革”中,宗教活動受限,僧人還俗。1979年后又一次重建,經(jīng)主持釋靜咸和信教居士二十多年的修建和維護,終于使……[詳細] |
![]() | 黑潭寺位于甘谷縣城南35公里的古坡鄉(xiāng)石鼓山下,藉河上游。寺院隱于潺潺小溪之畔,蔥蔥林木之中,四周環(huán)山,曲徑通幽。寺西有烏龍江曲回東流,并在此聚水成泉,疊為三潭,潭深莫測,泉雖清而底難見,稱黑三潭,潭伴寺馨,寺依潭聲,神奇無比。寺中有大雄寶殿,內(nèi)塑三世佛和十八羅漢。殿前有兩棵高達百米的蒼松,其北側(cè)有歇山頂建筑關(guān)帝廟。殿西北側(cè)有一聳起的豹皮巖,形狀如錐,名曰尖山,其上祥云繚繞,古柏參天,山腰間有太極宮,亭式建筑,玲瓏剔透。亭北側(cè)懸崖上有回心石、通天橋等數(shù)處刻石。山尖上原有一亭,為明代建筑,殘垣尚存。黑潭寺傍山取勢,望石鼓而顯神奇,聚險絕而匯游人,攬其勝境,嘆羨之聲不絕于耳,堪為古冀佳景之一。邑人安……[詳細] |
![]() | 馬跑泉公園AA 馬跑泉水上公園馬跑泉水上公園位于麥積城區(qū)馬跑泉路中段。公園總面積120畝,其中水域面積56畝。公園主體由翠屏山假山、敬德勒馬雕塑、人工湖、游娛園、園中園、和旅游餐飲購物服務一條街幾部分組成。園內(nèi)花草遍地綠樹成蔭,水榭亭臺、湖光水色相映成輝。無論漫步林蔭還是湖邊垂釣,無論娛樂游藝還是泛舟湖上,都能獲得最大的旅游感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