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干溪村距永順縣城20公里左右,宅舍坐北朝南,東西面闊17.1米,南北進深11.8米,穿斗式全木結構,脊高7.5米,檐高3.5米。 正屋原為三開間五柱四瓜構架,遵循傳統土家族民居布局,中間為堂屋,兩廂為前火床后臥室的傳統格局。后在宅北側加一排柱變為六柱,兩廂擴大并加一雜屋。再后來因傳統建筑無法滿足現有生活需求,更在宅……[詳細] |
![]() | 彭宅位于永順縣和平鄉雙鳳村,由于雙鳳溪地勢高峻,長期與外界缺乏聯系,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土家族的古老傳統,民居也大都保持原有建筑樣式。村舍并無統一朝向,多依山邊溪流而建。雙鳳溪的民居較少用吊腳樓,只有大戶才建吊腳樓,主要是因為這里接近山頂,地勢較平坦。彭宅是少數有吊腳樓的,正屋為三開間,排架均為五柱四瓜穿斗式結構,東邊建有……[詳細] |
![]() | 白竹山風雨橋位于永順縣三家田鄉白竹村,修建于民國11年(1922年),出自邑惹壩溝匠師張大剛之手。 橋廊主體建筑為單檐歇山式屋頂,中央突出四角攢尖式亭閣,建筑三間,長12.0米。橋面寬3.8米,其中過道寬2.4米,歇臺寬0.7米,脊高6.8米。橋墩原為粗大木構支撐,因年久腐朽,1982年改為石構。 風雨橋亦稱花橋、……[詳細] |
![]() | 老司城子孫永享牌坊位于永順縣老司城南面若云書院前的雅草坪,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上刻“子孫永享”四字,系明廷為表彰第26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明朝官兵對進犯東南沿海的倭寇屢戰不勝,年僅18歲的土司彭冀南,受朝廷之命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擊倭寇。土兵善使鉤刀,隊列……[詳細] |
![]() | 洗心池牌坊原樹立在永順縣車坪鄉通往巖板鋪的大路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表彰節婦向符氏而立。1983年,由永順縣文物管理部門遷至不二門。 該牌坊為四柱三門沖天式,青石結構,高6.68米,寬5.62米。大門頂雕荷葉托花,寓意節婦的高尚品格。石橫梁托頂,橫梁正面刻“五龍捧圣”浮雕,五龍騰飛,捧著中間“圣旨”二字,……[詳細] |
![]() | 熱水坑牌樓原樹立在永順縣車坪鄉通往巖板鋪的大路上,與洗心池牌坊一并系向氏一門婆媳坊,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表彰婆婆向張氏所立。1983年,由永順縣文物管理部門遷至不二門。 牌樓為四柱三門重檐形式,面寬5.83米,主樓高7.99米,副樓高6.29米。整棟牌樓為青石構成,由四根0.31米×0.39米方形石柱作支撐……[詳細] |
![]() | 羊峰古城遺址位于永順縣石堤鎮羊峰村,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總面積1156334平方米,是目前武陵山區發現最大的古城遺址。古城坐南朝北,設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布局為衙署區、居住區、墓葬區、街道、橋梁、古井等,布局嚴謹,保存完整,對研究武陵山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200……[詳細] |
![]() | 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軍兵工廠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和萬坪鎮。1934年12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軍區遷到塔臥后,在塔臥涂家臺辦起了臨時修械廠,廠長是當時能造步槍的鐵匠馬立盛,政治指導員曾陸生,經理田端武,管理員周錫鵬,工人來自紅軍和當地的鐵匠、木匠,共50多人。1935年春,紅二、六軍團從慈利繳獲敵保安團……[詳細] |
![]() | 塔臥紅軍第四分校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塔臥居委會。1934年12月,紅二、六軍團政治部在塔臥雷家新屋辦了一所紅軍學校,全稱叫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校長由蕭克兼任,副校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張平化。學員主要來自紅軍,部分學員由郭亮、永保、龍山、桑植等縣保送。學員必須是身體健康、社會關系好的青年積極分子,共有600余……[詳細] |
![]() | 塔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無線電臺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湘鄂川黔省委舊址后面的民房內。舊址為三合院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積192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右廂房為吊腳樓,樓上為無線電總臺。正屋為宿舍和學習班教室,左廂房為廚房。系當時總臺長蘇林,密碼翻譯陳琮英,教官王永浚辦公地點和住處。1934年12月,省委遷……[詳細] |
![]() | 塔臥湘鄂川黔省委黨校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原涂家大屋。舊址為三合院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積540平方米,正屋坐東朝西。教室和宿舍設在西廂房,東廂房放置一些通訊器材,又稱無線電分臺。舊址系任弼時、王恩茂等同志辦公地點和住處,也是根據地區、鄉政權里的青年男女干部、學員學習的場所。1934年12月,為了加強……[詳細] |
![]() | 塔臥湘鄂川黔省軍區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塔臥鎮丁家院子。該舊址緊靠湘鄂川黔省委舊址,為三合院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積750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東頭與省委舊址相通,南西設木朝門。院內為王震、張子意、李達等領導人辦公地點及住處。1934年11月26日,根據中央軍委電示,紅二、六軍團在大庸(今……[詳細] |
![]() | 塔臥湘鄂川黔省革委會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中心原雷家老屋。舊址為四合院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積1480平方米,周圍砌有卵石圍墻。正屋坐南朝北,五柱四棋,五開間,中為堂屋。廂房為三柱四棋,四開間。大門與堂屋相對,兩側為糧倉。院內為賀龍、夏曦、陳希云等領導的辦公地點和住處。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詳細] |
![]() | 塔臥湘鄂川黔省委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塔臥鎮原丁家院子。1934年11月26日,根據黨中央電示,紅二、六軍團在大庸(今張家界市永定區)宣布成立湘鄂川黔邊區臨時省委,以任弼時為省委書記,賀龍、關向應、夏曦、王震、蕭克、張子意、劉士杰等及少共省委一人為省委委員,秘書長王恩茂,組織部長甘泗淇,宣傳部長張子……[詳細] |
![]() |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位于永順縣塔臥鎮。永順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著名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弼時、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紅二、紅六軍團,創建了以塔臥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12月10日,省級機關遷至永順塔臥,相繼建立了10多個縣委、9個縣蘇維埃政府,紅二、紅六軍團由會師的7000多人發展到20……[詳細] |
![]() | 時代:商、周不二門遺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城城南一公里處的猛洞河邊,是猛洞河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是商代、周代時期的古遺址,遺址于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總面積為76560平方米。遺址平面為橢圓形,由巖窩遺址、洗心池遺址、虎字巖遺址、摩崖石刻遺址、蚌殼巖遺址、強盜洞遺址、老鷹洞遺址、松柏古……[詳細] |
![]() | 溪洲銅柱現存于王村民俗風光館內。公元940年,楚王馬希范與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戰媾和,締結盟約,劃疆而冶,鑄5000斤銅柱為證。據史截:“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與當時占據湖南的楚王馬希范發生溪州之戰。彭士愁戰敗后于后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與馬希范議和,把戰爭的經過和議和的條款,鐫刻于銅柱之上。銅……[詳細] |
![]() | 王村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位于酉水之濱,距縣城51公里。原為西漢酉陽縣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稱。享有“酉陽雄鎮”、湘西“四大名鎮”、“小南京”之美譽。因名傳遐邇的電影巨作《芙蓉鎮》全部外景均薈萃于此,故又名“芙蓉鎮”。芙蓉鎮不僅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詳細] |
![]() | 湖南小溪國家級保護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永順縣的東南角,地處東經110°6′50″——110°21′35″,北緯28°42′15″——28°53′55″,東西長23.5公里,南北寬20公里。湖南小溪是198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東與湖南省沅陵縣交界,南與湖南省古丈縣接壤,西與永順縣長官鄉相連,北與永順……[詳細] |
![]() | 土司古都老司城AAAA ![]() 老司城位于縣城東20余公里處的麻岔鄉司城村。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土司時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十分繁華。百姓流傳,老司城分內羅城、外羅城,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史書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清貢……[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