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馬橋位于仙桃市沔城鎮金華村。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十五年(1890)重建,南北向跨沔陽古城護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0米,寬6米,孔跨6米。橋身用青條石拱券縱聯砌置,橋面兩側設石護欄,欄板浮雕人物、龍鳳圖案。券臉石嵌石匾,陰刻楷書“司馬橋”。橋頭立有石象、石獅。該橋作為沔陽古城的重要部分,是研究古城歷史的重要依據。(第五……[詳細] |
![]() | 排南城址南北朝至唐代遺址,位于仙桃市郭河鎮官偉村,排湖之南,面積約24萬平方米,地面殘存約360米的城垣,城外有護城河遺跡,地面采集到蓮花紋瓦當、青瓷片等。該城址對于研究仙桃地區古代城鎮的發展和歷史變遷具有很高價值。(第五批)……[詳細] |
![]() | 越舟湖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仙桃市張溝鎮越舟湖漁場,三面環水,面積約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內涵豐富,地面采集到石器和陶器(片),具有明顯的漁獵型生產方式風格。該遺址對于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詳細] |
![]() | 鄂中特委舊址位于仙桃市張溝鎮鳳凰村東400米。1927年9月,中共鄂中特委機關設此,并在此召開了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的-會,制訂了鄂中區秋收暴-動計劃。舊址面闊11米,進深10米,磚木結構,硬山布瓦頂,木板隔墻。1987年,當地政府在舊址前修建了高為12米的紀念碑一座。(第三批)……[詳細] |
![]() | 曹場墓群位于仙桃市通海口鎮曹場農場,東漢至六朝墓群。面積約12萬平方米。曾暴露出磚室墓。采集有硬陶網格紋罐、銅鏡、銅錢等。(第三批)……[詳細] |
![]() | 沔城遺址位于沔城回族鎮沔城街西南1公里,明代遺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原為磚城,現存南面土垣殘長600米,寬12米,高1.8米。城外有護城河遺跡。城內現存20余處古井、4座石橋、60多件石刻。據《沔陽州志》載,明初循故址,棄東北之半,重筑沔陽城。(第三批)……[詳細] |
![]() | 沔城風景名勝區AA 沔城,是一座具有1400多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城,從南北朝西魏至建國初期,一直是郡、府、州、縣治地,是江漢平原政治、經濟、文化中樞之一,是一塊閃爍荊楚文化光輝、開發前景廣闊的旅游勝地。這里地理環境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地處江漢平原腹部,南臨東荊河畔,北依排湖岸邊,距318宜黃高速國道30公里,省級公路橫貫而過。這里物……[詳細] |
![]() | 沔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從南北朝西魏至建國初期,一直是郡、道、府、州、縣的治地,為昔日沔陽政治、經濟、文化的中樞。沔城歷史上有三座城,這三座城的遺址成鼎足之勢:一座在東南為復州城,建于唐初;一座在東北為江北城,建于宋初;一座在西面為沔陽城,建于明初。沔陽在宋朝以前稱復州,故稱復州城。明初建的沔陽城,有一部分城磚……[詳細] |
![]() | 從南北朝西魏起,沔城一直是郡、府、路、州、縣的治地。直到全國解放初期,沔城還做過三年的沔陽縣治地。 沔州府,即州衙門,現為沔城高級中學所在地,位于西城古柏門內,占地六十畝。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臨街有照壁高數丈,圍以木柵。左右有東西角門,東角門整天開放,為-及民眾出入之路; 西角門常年關鎮,只有處決死囚……[詳細] |
![]() | 迎恩樓,座落在大、小蓮池其間,四面環水,風景秀麗,是唐朝復州刺吏狄梁公問政處遺址。 狄梁公(607-700),即狄仁杰,字懷英,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曾任宰相。武則天即位時,狄梁公犯顏直諫,阻止武則天亂殺無辜、欲把唐朝江山傳給武氏家族,引起武則天不滿。加之被來俊臣誣害,以致貶任彭澤令,轉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復州……[詳細] |
![]() | 廣長律院又名廣長社,位于大蓮花池西南岸青林山上。律院創始人是高僧三昩和尚。建于明天啟六年(1626)至崇禎二年(1629年),歷時四載。原占地面積16000多平方米。廟山門墻高三丈,粉紅色,上嵌四個金字“廣長律院”,據說是明末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廟內銅鑄佛像500多尊,泥塑菩薩110尊。石碑有40多塊。廣長律院是著名的……[詳細] |
![]() | 文圣廟是一個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月,六年二月竣工,九年定為州學。十年,知州金德復增飾之。以后屢有修建。光緒《沔陽州志》有一幅木刻圣廟全景圖,可見全貌。圖中圣廟占地半頃,坐北朝南,門前為外泮池,池后一條橫貫東西的石鋪官道,兩頭立有下馬坊-“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過道后為石砌大臺階,臺階上矗立欞星門……[詳細] |
![]() | 普佛寺——劉備恩賜的甘露 普佛寺的前身為“甘露寺”,位于西門城外城曲。此寺三面環水,一面連路。寺院南有洗馬池,東有康王橋和司馬橋,西有西城古柏和孔明讀書臺,北有練兵場和歇涼亭,碧水環流,青松翠柏,一派壯觀景象。 普佛寺建于三國時期。傳說那時劉備、關羽、張飛在吳楚地界活動,行軍的一天夜晚,皓月當空……[詳細] |
![]() | 游覽漢王故里——陳友諒故居,共同揭開一代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神秘面紗。玄妙觀就是荊楚大地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居。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將其改成了玄妙觀。此觀位于沔城南門正街,在1941年-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縱火燒城之前,有“一觀十殿”之稱。現在的玄妙觀是1984年在原廢墟上重建起來的,現已發展成為江漢平原聞名的……[詳細] |
![]() | 話說沔城風景好,好就好在“東沼”,我們今天就去游覽風景如畫的東沼紅蓮池。 東沼紅蓮池又叫蓮花池,位于古城東門,原先這里是一片沼澤地,長滿了蓮藕,明初建城墻取土燒磚,沼澤地變成了深池。而池又正好在城的東面,故名東沼紅蓮。它是兩城八景中迄今僅存的一景,由大、小蓮池組成,總面積1000面,其主要景點在小蓮花池。小蓮花池……[詳細] |
![]() | 到沔城回族鎮不得不去看一下回族鎮的象征一一清真寺,去領略伊斯蘭風情,感受穆斯林的真誠!沔城是湖北省唯一的回族鎮,全鎮回民近7000人,清真寺是河城回族鎮的象征。建國前,沔城有清真寺兩座:清真東寺位于七里城,建于明洪武年間;清真西寺位于紅花堤,建于嘉仄年間。1938年秋,慘遭日寇飛機轟炸,1941年春又遭-一二八師焚毀,……[詳細] |
![]() | 革命烈士紀念館,也是沔陽縣第一個共產黨小組誕生地。它位于玉帶河北畔,座落在東岳廟內。東岳廟,又名天齊廟,距今一千四百多年,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廟宇。沔陽縣第一個黨小組,就是于1924年2月在沔城東岳廟的三佛殿秘密成立的。由婁敏修、鄧亦中、許炎生、劉金山、葉翠梧、王少先、鄧翹如、顏天澤8人組成。黨小組成立后,進行了一系……[詳細] |
![]() | 諸葛武侯祠,位于古城西門,建于漢建興十二年,是后主劉禪為緬懷諸葛亮的功績,降詔致祭,封諸葛亮為“忠武侯”,并令建祠于沔城,四時享祭。說沔城有個諸葛武侯祠,大家一定感到很疑惑吧!諸葛亮又不是沔城人,緣何有諸葛武侯祠在沔城呢?這里面確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漢獻帝時,南陽有諸葛亮,才貌雙全。前來提親者絡繹不絕,均被諸葛亮一一謝絕……[詳細] |
![]() | 沔陽小鎮AAAA 沔陽,有著一千五百多年建制歷史,孕育出了“千里送鵝毛”“狄仁杰問政”等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奇,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湖北花鼓戲之鄉。傳承沔陽千年水鄉文化,沉淀文化瑰寶,仙桃市委市政府與鄂旅投集團聯手打造重點文旅小鎮項目——沔陽小鎮。沔陽小鎮定位為具有江漢水鄉風情和沔陽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活類小鎮,打……[詳細] |
![]() | 流潭公園 據說是很早以前,每逢陽春,桃花盛開,香氣沖天,其艷麗景色如彩霞陳空,似錦繡鋪地。這一壯麗景觀驚動了西天王母和眾仙女,她們俯瞰大地,嘖噴贊賞。唧唧喳喳之聲驚醒了酣睡在蟠桃樹上的孫大圣,他揉了揉那火眼金睛,手搭涼棚朝下一望,不禁叫了起來:“啊呀呀,比俺花果山還美麗,比蟠桃園更壯觀,待老孫下去看看。”說著,一個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