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兜率宮:在仙巖極頂上有座高大雄偉的建筑,叫“兜率宮”。它坐西朝東,五進而起,九根大柱支撐屋面,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宮殿,占地670平方米,高19米,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覆灰色琉璃瓦,四周為花崗巖護欄,甚是莊嚴。百鳳朝陽與七星拱斗:當年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張繼先,也是在此觀賞美景,欣然寫下了“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云山紫翠堆……[詳細] |
![]() | 仙風橋:將仙巖與河豚堡連接起來的橋叫仙風橋。兩山之間一壑之隔,山下仰視,這座橋就仿佛是天宮中的仙人橋一般,我們走在橋,仙風吹來,像是在天宮中飄忽一樣。這一景致,曾有古詩云:“玉壁凌空一線穿,鵬程有路莫爭先;無人俯視如巖穴,有客仰觀若洞圓;非鑿匡衡留多月,豈聞孫敬籠朝煙;光騰隙地分南北,須識此中別有天。”讓我們迎著仙風,……[詳細] |
![]() | 仙姑庵:庵堂依洞穴而建,洞內可容人,洞分前后兩部分。前廳供奉著觀音全身塑像,兩側分別是文殊與普賢;前廳東側供奉著地藏王,西側供奉著花仙子。后廳為生活區,過去庵內十幾位尼姑就住在此。仙姑庵始建于宋代,原名“仙巖上寺”,是一處僧寺。宋熙寧間(1068-1077年),有寶月禪師自浦城來,這里初無路登,禪師緣石至巖上。從此,往……[詳細] |
![]() | 仙巖門是仙人城三道古山門中的第一道門。“仙巖”二字,是由江西已故書畫家彭友善老先生所題。門前一對石麒麟,是吉祥的象征,也是仙人城的保護神。我們將沿著這級級臺階,尋覓仙人足跡,享受古代仙文化的沐浴。那么,此處“仙駐幾何年,問山不語”;然而,“城高若干尺,登峰自知。”仙貝石與仙鼠石:我們已登上第100級臺階,大家回頭朝西看……[詳細] |
![]() | 贛東北蘇區的第一個紅色政權——貴溪白田鄉“四門山”紅色堡壘。白田鄉位于貴溪東北部,全鄉共有革命烈士600余人,其中姚家村委會在四門山紅色堡壘壯烈犧牲的烈士就有300余人。白田鄉“四門山”紅色堡壘是贛東北蘇區在方志敏主席領導下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由于叛徒告密,才喪失政權。堡壘中1……[詳細] |
![]() | 無斗米道的發祥之地——正一觀。魯迅先生說的好: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國道教發祥地就在龍虎山麓的正一觀原址。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率弟子入云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云錦山便由此而改名為“龍虎山”。第四代天師張盛回龍虎山,為祭祀祖天師而興建起“祖天師廟”,每逢三元節,登壇傳錄,各地學道者紛至沓來,形成了……[詳細] |
![]() | 舉世無雙的天下絕景——仙女巖。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龍虎山的自然景觀仙女巖,卻是華夏唯一、域外無雙的奇中之奇!這一絕景,深藏于瀘溪河畔的曲徑幽處,坐南朝北,數十丈高,其形態逼真,自然平和,豪不忸怩作態,被稱為“大地之母,萬靈之源”。這一絕景集高貴與平易于一表,兼巧俏與敦厚于一身,踞萬仞之上、俯憶兆生靈。山有絕景當為名山。……[詳細] |
![]() | 象鼻山地質公園是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瀘溪河東側,與清澈見底的河水并駕齊驅,形成龍虎山水陸聯游的最佳線路。這里一座形象逼真、巨大無比的天然石象立于山中,碩大的象鼻似乎從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惟妙惟肖、靈性暗蘊,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神象”。象鼻山游覽區是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重要組成部分。區內峰崖崔嵬,……[詳細] |
![]() | 城東南距市區約1公里處有一巖,下空,似一橋高架于山塢中,因其中空如月,故稱月橋巖。月橋巖東西走向,西部陡峭處,壁立10余米;東部山勢呈坡形,可緩步直抵巖頂。頂部高穹圓整,約20余平方米。置身巖頂,可一覽貴溪城池全貌。在月橋巖西5米處有奇石,高約4米許,其狀宛如一正襟危坐老人守護著月橋巖,故月橋又稱仙人橋。《徐霞客游記》……[詳細] |
![]() | 貴溪是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精舍”創建地。象山書院首創于南宋諄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當時稱作“象山精舍”。貴溪應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陸九淵登而樂之,乃建精舍居焉。學生也悄悄結廬其旁。早晨鳴鼓“揖升講座”,從容授學。講授五年,求學者超過數千人。當時已負盛名的理學家朱熹寫信給陸九淵說:“聞象山墾辟架鑿之……[詳細] |
![]() | 曾家古建筑群(含曾在公祠、曾云公祠、中將堂、會友堂、賞月臺)一、地理位置務義港曾家清代建筑群,位于貴溪市耳口鄉耳口村曾家村小組,瀘溪河的中游,與國家級風景旅游區龍虎山和上清天師府接壤。交通便捷,鐵路有鷹廈線,設有圳上火車站;公路有鷹潭至冷水至資溪公路且路面均已水泥硬化;水路有瀘溪河直通天師府和龍虎山。建筑群依山傍水而建……[詳細] |
![]() | 漕源瀑布群位于貴溪市南部山區耳口鄉境內風景秀麗的瀘溪河畔,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虎山范圍內,公路距鷹潭市區40公里,瀑布北接武夷山脈,南連瀘溪河,途徑漕源村。瀑布群四周山高林密,樹木蒼翠,環境幽美,動植物資源豐富,夏日氣候涼爽。瀑布群相連的瀑布有三層,其中第二層氣勢磅礴,最為壯觀。觀賞瀑布可先乘竹排進行漂流,再徒步觀賞大……[詳細] |
![]() | 據《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資料匯編》中記載,“東漢未年(公元124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來云臺山修道練功,采藥煉丹,在山頂建立供用練功、住宿的廟宇”。因此,云臺山成為上清龍虎山十三景點之一。唐朝時廟內就塑有白、李、黃三位仙姑神像。白、李、黃仙姑是道教仙,因此云臺山成為道教名山。云臺山主峰海拔858.2米,一峰聳立,萬山匍……[詳細] |
![]() | 以前上清有六家藥店,且“天”字號居多,其中天源德藥棧規模最大,店主為樟樹人曹氏。藥店始建清末,建筑面積2788平方米,磚木結構,分正房、馬房、儲藏間、雜物間等幾部分。藥店是三進門,頭門經營藥材零售,二門經營批發,三門面積最大,主要是進行藥材加、炮制。天源德藥棧雖為近代建筑,但采光技術卻別具一格。為使店內光線明亮,店主采……[詳細] |
![]() | 一千多年前的東漢年間,張道陵創立道教,云游四海布道,在江西龍虎山煉丹成功。其后代和徒眾便在龍虎山附近的上清鎮定居、修行、繁衍,終使上清古鎮的上清宮和龍虎山成為全國道教祖庭之所,發源之地。再受歷代皇帝封敕,張氏后裔所居之天師府竟成為天下道教傳播和管理中心。龍虎山下瀘溪河,從上清古鎮至仙水巖一段,蜿蜒二十余里,兩岸丹霞奇峰……[詳細] |
![]() | 老道巖位于臉譜石的南端,立著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這是當年天師將108位魔君的肖像畫出后,供人指認,為了及時掌握“舉報”信息,派了一位忠于職守的道人在這里看守。但直到好漢們到了梁山忠義堂,英雄座次排定,也沒有人“舉報”,久而久之這位道便成了一尊“老道巖”。……[詳細] |
![]() | 江西陽際峰自然保護區位于武夷山脈的中段西側,恰好是武夷山拐彎處,是連接武夷山各部的重要生態廊橋。具有以下重要價值:一是陽際峰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好的武夷山中段西側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區內的天然常綠闊葉林分布面積很大,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68%,且種類多,主要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杜英科、金縷梅科等種類為……[詳細] |
![]() | 三陽洞府位地于城南距市區5公里的雷溪鄉南山村附近。洞府四周環山,山與山交錯環繞,山下水道相通,使洞府處于山山水水之中。洞府高距水面約30米,登臨府內,其內寬11米、深8米,洞頂如覆蓋巨石,距地面3-6米。 洞府東有蜈蚣嶺、雞公嶺、牛車嶺;南有獅子嶺、川巖;北有思巖,巖下石壁扣之如鼓聲,又稱鼓石。 因洞府面朝東南,四季中……[詳細] |
![]() | 掛榜山和一線天,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宏祖(號霞客)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游覽了貴溪市南諸風景名勝。《徐霞客游記》對此作了如下記事:“過溪而東一里,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緣石崖盤峙,中剖而開,并夾而起,遠近不一,離立同形。隨路抵穹巖下,拾級而上,得一臺,綴兩崖如掌。其南下之級,直垂澗底,其西……[詳細] |
![]() | 三峰山城南距市區1公里,有三座山峰品峙而立,故稱三峰山。又因其巔方正,兩隅垂桃如冕,又稱天冠山。據《信郡志》載:山巔自為兩塢。塢中有泉穿穴,東曰:“飛雪”,西曰“噴珠”。春夏潺潺,水聲不絕;秋冬霽久,涓涓而微。兩崖下各有一小水沼,淳涵澄清。左右山環如拱。明宰相夏言曾在此建象山草堂。宋名士徐紹曾在此讀書。當王安石拜謁徐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