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鍋底山遺址是一處新晚至商周時期聚落群,是了解環壕類遺址聚落群的分布規律、文化性質及功能布局的典型遺址,是建立撫河流域先秦文化編年序列、厘清樊城堆文化的發展脈絡及上、下限問題的珍貴實物資料,為重新認識江西及南方片區先秦時期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展現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推進早期中國區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新視野,具有重要……[詳細] |
![]() | 卓望山森林公園AAA 卓望山森林公園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城南部新車站旁,與縣行政中心遙相呼應,海拔158米,立其上,觀縣城猶如孔雀開屏。宜水、黃水交會于峰下,似白練飄逸東去。山、水、城相輝映,天、地、人相融合,自然風光美不勝收,當稱宜黃絕景。卓望山森林公園占地面積4000畝,分三期建設,一期為卓望塔建設,預計總投資600萬元;二期為二黃閣……[詳細] |
![]() | 宜黃革命烈士紀念碑出宜黃縣城往南走300米處,有一松柏簇擁,四季疊翠的小山岡,雄偉莊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就巍巍聳立在山岡上。碑塔正面8個正楷鎏金大字赫然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該縣是紅色蘇區,1926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宜黃潭坊建立了本縣第一個基層黨支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陳毅、羅榮桓、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宜黃……[詳細] |
![]() | 黃陂戰役紀念亭位于黃陂鎮集鎮入口處公路旁,于1986年10月落成,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兩層六角結構,亭高11.6米。拾級而上,亭外正上方掛有當年參加過黃陂戰役的老紅軍、民政部副部長袁血卒親筆題書的“黃陂戰役紀念亭”黑底金字橫匾;亭內正中央立著一塊寬1米高1.8米的漢白玉紀念碑,正面刻“黃陂大捷示意圖”,反面刻“黃陂大……[詳細] |
![]() | 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舊址:位于東陂鎮黃柏嶺村村口“徐氏宗祠”。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個廳堂。祠內保留下來的紅軍文物、紅軍遺跡星羅棋布。1933年3月下旬,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著名的東陂戰役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設在此,召開了有高級干部參加的軍事會議,朱德同志出席會議。為了紀念東陂戰役,宜黃縣鄉兩級政府……[詳細] |
![]() | 譚綸墓位于宜黃縣二都鄉簾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于明萬歷七年,面積約1000平方米,設神道、牌坊、墓堆,祭臺踞坡地上。墓址原貌損毀嚴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毀棄,后經當地政府籌資修建,譚綸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復,現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景點。為撫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地組成譚綸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詳細] |
![]() | 東陂戰役戰場遺址——東陂戰役戰場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主要戰場之一,位于本縣東陂鄉的西南部的東陂、草鞋崗、黃柏嶺、層源、江背、河溪、三溪等行政村和新豐鄉侯坊行政時。這次戰役發生在1993年3月下旬,-、-、彭德懷、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指揮紅軍在此一帶殲擊-“圍剿”部隊,在草鞋崗、……[詳細] |
![]() | 黃陂戰役戰場遺址——黃陂戰役戰場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主要戰場之一,位于本縣黃陂鎮的西南部的黃陂、霍源、大龍坪、蛟湖、拿山、大園、安槎、黃陂鎮北部的塘圩等行政村和二都鄉上蔡行政村的佛嶺、太源、新村以及樂安縣的登仙橋、小龍坪等地帶。這次戰役發生在1933年2月下旬,-、-、彭德懷、聶榮臻、-等……[詳細] |
![]() | 太極巖風景區座落在宜黃縣二都鎮西北2公里處。總面積12.6平方公里。為中國罕見丹霞地貌。太極巖石鞏一山聳峙,南北對穿,夸徑為40多米,東壁高15米,西壁高40多米,如同一座宏大石橋,東西橫架,形成一半月形兩層石鞏,猶如太極圖,故得名太極巖,千年不變。巖石上刻有兩枚印章,一章為“馬祖法窟”,另一章為“百丈清規”。明代旅游……[詳細] |
![]() | 仙洞王安石讀書堂位于宜黃縣城西北2公里處的仙巖山。蒼松疊翠、陵波連綿,叢林深處,有一通體紫色大巖石山聳然而峙,橫跨東西。遠望如條長虹臥波,近觀又如蒼龍飛天,昂首舒尾。傳說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頑石。仙巖山蜿蜒600多米,海拔380米。山體斷面成倒梯形,狀如蘑菇。山體西端有南北對穿的巨大巖洞,稱為仙洞。山巖東頭有一天然石窟,……[詳細] |
![]() | 曹山景區AAAA 曹山景區,位于宜黃縣鳳岡鎮陳坊村,距宜黃縣城8千米,規劃面積為9平方千米,主要景點包括曹山寶積寺、曹山農禪小鎮、曹山文創街區。旅游布局分為“一拳五指”,即以曹山寺旅游核心景區為領航功能,布局農禪小鎮度假區、曹山佛學院修學區、康療養生健康區、森林生態游憩區、集散輔助功能區共五大旅游功能區;2018年1月,宜黃曹山景區被江……[詳細] |
![]() | 江西歷史文化名鎮——棠陰古鎮,棠陰古鎮是我省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鎮內尚有完好的明清時代建筑160余座。“小小宜黃縣,大大棠陰鎮”這句古語,在宜黃人民心中已唱了幾百年。因為這里盛產夏布,棠陰古鎮在歷史上被稱作了“3萬煙囪,10萬人口”。客商云集,人文景觀豐富。棠陰是宜黃縣明清建筑數量最多、最為獨特的古鎮。至今保留完整的……[詳細] |
![]() | “式好居”:是棠陰吳氏家族中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座住宅建筑。始建于清初,原為書院,現為吳姓所居,因門楣題有“式好居”得名。“式好居”正門為“八”字形,門墻呈半圓形,沿門墻兩側各有一排矩形廂房,廂房之間為“U”形天井,中有三開間,明間為穿堂,左右兩間為不規則形居室。各有六邊形嵌花窗戶,頂部構架為抬梁穿斗式,斗拱承托。整屋結……[詳細] |
![]() | 迎恩塔:位于棠陰鎮建設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龜山上,為6面7層磚石結構。塔高36米,直徑8米,雄踞龜山,俯瞰棠陰,頗為壯觀。塔始建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清初建成。塔南底層有門,高2.3米,寬0.84米。從第2層起,每面有窗口1個,計36個,層與層之間用磚砌成飛檐,厚約1米,塔內壁有兩條通往塔頂的階梯共588個,……[詳細] |
![]() | “恒福安”(吳家大院、原鄉政府辦公地):是一棟典型的富豪宅院。占地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為清晚期建筑,保存較完整。突出特色是右廂房的一座繡花樓,在繡花樓上可遠望宜水潺潺流去,迎恩塔也清晰可見,視野開闊。房檐、立柱、護欄布滿精美的雕刻,整個建筑體現深閨幽美和神秘的氛圍。……[詳細] |
![]() | “冠佳廳”(羅家大院):羅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建筑,規模大,工藝精巧,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斗拱、月梁做法特殊,多采用宗教花紋為裝飾,建筑設置有明確的中軸線,沿中軸線兩側有規則地布置房間,建筑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塊長麻石達9米,被譽為江南民居第一長石,在當時全靠人工搬運情況下其難度極大,相傳從遠處將巨石運到棠陰,僅運費就花費了一……[詳細] |
![]() | 承恩坊:又稱功名牌坊,坐落在棠陰鎮的下街口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知事譚政為皇帝恩賜榮歸祭祖的吳余慶而建,故坊名承恩。明隆慶辛未(1570)重建,1985年重修。承恩坊為全木質結構,坊高8.35米,寬5.1米,四柱三門三樓式。坊分3層,底層為兩根1.12米長的楮木圓柱,立于基石上,每柱有兩塊刻花護柱石。中門……[詳細] |
![]() | “日字塘”老居:是座五開間住宅,坐落在棠陰鎮下街西巷,因天井前半部為一長方型池塘,中隔長條麻石,形如“日”字而得名,現為羅姓居屋。“日”字塘以高大的外墻封閉,內屋分前后兩廳,前廳設有門廳,前廳和門廳的地面以石板鋪就,礎柱木質,有簡單紋飾。后廳礎柱石。前廳和后廳以天井分開,沿天井兩側為廊,勾通“日”字塘前后兩部分。天井中……[詳細] |
![]() | “八府君”祠:是棠陰吳姓(吳姓為棠陰大姓,人數最多)的大宗祠,現為棠陰小學所在地。從建筑總體上看,前半部保存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寢宮已毀,前院門樓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學校舍。據《吳氏族譜·八府君傳》記載:八府君為棠陰吳氏開基始祖,即種甘棠者也。其姓吳,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稱。此祠興建于明神宗萬歷八年(1……[詳細] |
![]() | 仙水巷:棠陰東13公里田西村干流1里許,有一懸崖峽溝,左右崖壁高70余米,相對垂直而立,構成一條長60米,寬1米許的水巷,全石為底,水深0.4米,清澈如鏡。立巷內,抬頭舉目,一溪清水,從天而傾,濺起水星,迷漫巷空,紛紛揚揚,降而不停,晴天如雨,炎夏如秋。繞其崖,登其頂,坐于平石溪口,雜木環抱,涼風隨來,寒氣襲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