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檄橋位于廬江縣廬城鎮(zhèn)晨光社區(qū)。為廬江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合肥市廬江城東門外的文昌河上有一座五孔石橋,名為捧檄橋。這個名稱源于東漢末年的毛義在此處捧還朝廷封賞的檄文,表現了他的孝道精神。后來,如有子女不孝,便領到捧檄橋下喝河水,以凈化靈魂。韶山毛氏宗祠也有“捧檄家聲”的對聯(lián),表達對孝道的重視。毛義,字少節(jié),東漢末年廬江人。毛義少貧喪父,與母相依。為了生計,毛義幫人放牧,以奉養(yǎng)其母。母病時,他不僅在榻前伺候湯藥,還曾割股為母療疾。遂以孝行稱著鄉(xiāng)里,被舉為賢良。朝廷得知,送檄文封賞他為安陽縣令,毛義迎至“臨仙橋”喜接檄文。不久,毛母病逝,朝廷派人前來看望,毛義卻跪拜于“臨仙橋”上,將原賞封安陽縣令的檄文雙手捧還,“躬履遜讓”,不愿為官。范曄的《后漢書》中載有其事。“百善孝為先”,毛義重孝并且不貪……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