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省博物館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50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展廳面積達16500平方米,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就以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務于一身,是云南省最大的文物收藏單位,我館同時也是云南省可移動文物最大、最具實力的研究機構和文物鑒定機構。作為云南省的文化重地,這里吸引了成千上萬游客前來參觀,我們展示了云南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也展示著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是人們了解云南歷史、領略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經過70年的建設與發展,云南省博物館在各方面成績顯著,立足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致力于優秀文化……[詳細] |
![]() | 國殤墓園(滇西抗戰紀念館)AAAA ![]() ![]() :國殤墓園位于疊水河瀑布一側的山坡上,是“二戰”時為光復騰沖而壯烈殉國的中國遠征軍九千烈士的靈魂棲息地,1945年6月建成。作為我國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國殤墓園自80年代修復開放以來,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強烈的震撼力、感召力為海內外所共崇,前來拜謁憑吊者絡繹不絕。交通:到達騰沖縣城后,可步行前往。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騰越鎮天成社區太極小區2號類型:陵園/墓地紀念碑游玩時間:建議2-4小時電話:0875-5133679開放時間:9:00-17:00,周一全天閉館調整,法定節假日、重要紀念日照常開放門票信息:免費開放。交通縣城內可乘坐公共汽車到達,車費1元……[詳細] |
![]() | 扎西會議紀念地景區AAAA ![]() ![]() ![]() 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紀念館位于云南威信縣扎西鎮北部,此地牌云貴川三省結合,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紀念館由扎西會議會址、陳列館、紅軍烈士紀念碑三個部分組成,為紀念在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集結于此并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而建。扎西會議紀念館中的扎西會議址原為江西會館(又稱江西廟)和湖廣會館(又稱禹王宮),是當地常見的木結構建筑,古色古香,典雅莊重。會議陳列館倚山而建,有上下兩層四個展室,展廳面積2590平方米,共展出各種圖片170多幅,紅軍遺物70多件,較全面地反映和介紹了紅軍長征集結扎西、扎西會議、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隊和云南游擊支隊的革命斗爭歷史與活動情況。扎西會議中,以洛甫(張聞天)代……[詳細] |
![]() | 松山大戰遺址AAAA ![]() ![]() 松山戰役遺址松山戰役遺址位于龍陵縣臘勐鄉大松山,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余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云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后,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松山戰役就在這里進行。現在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詳細] |
![]() | 彝良羅炳輝事跡陳列館,又名羅炳輝將軍紀念館,位于云南昭通彝良縣城西側將軍山上。1991年建成,館舍共三層,建筑面積500平方米。館藏有羅炳輝將軍生前事跡介紹、資料及圖片展覽。展室分為四個主題,即:矢志從戎爭自由,赴湯蹈火建奇功,千里江淮掃敵頑,血灑疆場炳青史。羅炳輝將軍紀念館現是全國愛國主義和國防主義教育基地。羅炳輝: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家。原名羅德富。1897年12月22日出生在云南省彝良縣阿都鄉偏坡寨一個彝族農民家里。17歲離開家鄉,到昆明參加了滇軍,作戰勇敢從士兵升至營長,曾參加過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1928年到江西吉安縣任靖衛大隊長。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詳細] |
![]() | 勝境關位于富源縣城東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稱界關。老黑山南北縱貫100余千米,山勢陡險,惟勝境關山勢較低,而且有一條驛道通向貴州,所以這里是古代由黔入滇的重要關隘。關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滇南勝境”4個大字,故名勝境關,是一座“山界滇域,嶺劃黔疆”、“風雨判云貴”的天下奇關。勝境關屬云南富源縣管轄,是古代由黔入滇的主要通道,有“全滇鎖鑰”之稱,至今仍留有秦漢時期修筑的五尺道。時景泰年間,云南巡撫洪弼為“助風風水之興”,“補山川之勝”,派人建界坊于嶺上,F存界坊系1923年重建。重建的界坊高14.8米,寬11.2米,為三開間木石結構牌樓。牌樓的正摟較高,兩側樓稍低,由12根楹柱支撐,……[詳細] |
![]() | 杜文秀帥府位于大理市大理舊城南門內正街。又名大理元帥府、杜文秀帥府,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云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杜文秀建立的當地民族自治政權所在地。清咸豐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義軍攻占古城大理,推舉杜文秀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大理政權,改原來的大理提督府衙為帥府,F尚存帥府大門,紫禁城部分城墻,帥府內堂大門,白虎堂及兩側廂房等建筑。起義失敗后,云貴總督岑毓英對帥府進行過改建。1988年維修后辟為大理市博物館。大理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265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石雕、玉雕、木雕、字……[詳細] |
![]() | 片馬是祖國邊疆的重要邊防前哨之一,也是怒江州對外開放的窗口,國家二類邊貿口岸即片馬鎮所在地,這里曾是絲綢之路古西南通道之一,同時又是邊疆各民族在十九世紀初抗擊英國殖民侵略的主戰場。為紀念片馬人民抗英斗爭取得的勝利,見證歷史,宏揚愛國主義思想,促進改革開放,在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館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落成完工。一九八九年五月,怒江州人民政府將片馬抗英勝利紀念館定為第一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定其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七年四月,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館建成十多年來,對促進片馬口岸……[詳細] |
![]() |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位于昆明市北面的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丹桂村,離縣城72公里,距昆明市85公里。該管是為紀念紅軍長征而修建的。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主要包括中央紅軍總部長征駐地舊址、總參謀部作戰室、毛澤東等同志長征路居丹桂村的休息室及烈士遺物。1935年4月28日,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尋甸縣,4月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29日發布《關于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30日,毛澤東、張聞天、王家祥等中央領導進駐柯渡鎮丹桂村,并對強渡金沙江作具體部署。1936年4月4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等同志率領紅二、六軍團再次長征進入尋甸縣,并于4月9日進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戰”打退了敵人的追擊,連克十座……[詳細] |
![]() | 隴西世族莊園,是清朝乾隆御封巖旺土把總世襲土司李顯智末代傳人李潤之的宅地,位于哀牢山主峰地段戛灑鎮耀南村大平掌,距縣城120余公里,距戛灑集鎮36公里,經恩水柏油公路可直達莊園。隴西世族莊園分主體建筑、花園、馬廄三部分,占地面積4.2畝,共58間。莊園是隴西李世家族興起、衰亡的歷史見證。隴西李氏興起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先李毓芳因征戰有功,被皇帝誥封為“云騎尉”,其子李顯智又被封為巖旺土把總,后來數代都為世襲土司。李有富,隴西世族末代傳人,這位裊雄掌權后,采取黑吃黑、0販鹽、經商、辦廠等手段,在短短的十余年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李家一步步走向暴富。1938年冬天,李有富經籌劃大……[詳細] |
![]() | 云南陸軍講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華圃,創辦于1909年。直到今天遺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今還存在著一幢米黃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筑。由東、西、南、北四座樓房組成,各樓對稱銜接,并設有通廊,樓端各設拱券門一道。占地面積1390平方米。主樓西南尚存有大課堂(禮堂)和兵器庫一幢。南樓中部設閱操樓,高約15米,寬13米。樓前即當年寬大的操場,不亞于兩個足球場面積,不過今天已為云南省科技館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長120米、寬10米的四座走馬轉角樓的樓房,不僅平添幾分古色古香,也顯現了講武堂當年的雄宏氣魄。云南陸軍講武堂,原系清……[詳細] |
![]() | 在云南師范大學校園內,“一二·一”四烈士墓西側,有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座呈圓拱形,高約5米,寬約2.7米,中嵌石碑。碑文約1000余字,記述了聯大創辦的始末及其特點,是聯大在昆明的重要遺跡。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的南開大學,奉命遷于湖南,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于當年11月1日上課。繼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漢震動,1938年1月20日,臨大正式宣布遷云南。數百名師生徒步3000余里,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設理工學院于昆明,設……[詳細] |
![]() |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城西郊2公里處的龍潭飲虹山。 該陵園占地3334平方米,山勢雄偉,“眾山如奔馬,勢如挾云走”,依地勢坐南朝北,有墓十余冢。由北往南分三排:第一排6冢,中間兩冢是蔣開榜、劉文明兩位烈士墓。東西兩側為老紅軍余小祥、張永清、郭汝斌、黃少勇之墓。第二排7冢,由東往西為老紅軍王定國墓、黃興順墓,革命烈士楊天華墓、蔣志華墓,老紅軍李正清墓、李永福墓,革命烈士馬金碧墓。第三排3冢,由西往東為革命烈士胡忠兆墓,蔣開榜之妻楊氏墓,劉文明之妻趙氏墓。 蔣開榜、劉文明為會澤縣早期中共地下黨員,1926~1933年在會澤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34年5月18日被國民黨殺害。1950年5月,會澤……[詳細] |
![]() | 在太華寺與三清閣之間,有一片緩坡,松柏森森,綠樹叢中,長眠著人民音樂家聶耳。聶耳墓呈琴狀,主體為琴盤,墓穴琴頸,道上七個花臺,呈琴品狀,象征著七個音階;道上的24級石階,示意著他僅活了24歲。琴盤頂部,七塊晶瑩的墨石上,分兩行橫書“人民音樂家聶耳墓”。墓地設計新穎,構思精巧,既富于特點,又顯得莊嚴大方;聶耳原葬在高至華亭寺之間公路西側上方,墓系青石鑲砌,簡單樸素,有徐嘉瑞撰寫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進行培修時,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遷葬于此;聶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為紀念聶耳,表達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1954年11月1日……[詳細] |
![]() | 播樂起義紀念址位于曲靖市沾益區播樂鄉政府駐地東200米播樂中學內。紀念址由紀念塔、紀念館、烈士墓3部分組成,分布面積33330平方米。紀念塔,鋼筋混凝土方形結構。塔通高10米、寬3.4米。塔頂呈火炬狀,塔身正面書“九五起義紀念址”7個鎦金大字,直行行書;塔身陰面書播樂中學地下黨活動歷史及“九五”起義經過,橫行楷書。紀念館,1998年為紀念九五起義五十周年遷建2層紀念館,一樓為聚賢廳,二樓為陳列室,100余件革命文物保存完好,存放于陳列室內。烈士墓,3冢。分別為王榮烈士、溫培群墓、溫智國烈士衣冠冢。播樂中學前身為沾益縣第四區區立播樂兩級小學,是當地愛國人士溫培群1931年倡導創建。1937年中共……[詳細] |
![]() | 中共云南地下黨建黨舊址為昆明常見的三坊一照壁普通四合院,坐東朝西,中式土木結構建筑。在當時,環境幽靜、四通八達,便于地下工作者轉移。1926年11月7日,由李鑫主持在此召開第一次黨員會議,會上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決定正式在云南建立中共云南特別支部,吳澄任書記。1927年2月當時在廣州黃埔軍校任政治部宣傳科長的王德三奉廣東區委指示,率領干訓部分黨員回昆,在云南特別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中共云南省臨時工作委員會,王德三任書記,李鑫、吳澄等任委員,F基本保持原樣。屬省級文物,保持完好。1926年5月、中共廣東區委派遣云南籍中共黨員楊青田、王復生回云南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組織。但是,兩人在昆明受到政府的嚴密監視、……[詳細] |
![]() | 靈云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昆明市嵩明縣嵩陽鎮山腳居委會靈云山法界寺三天門西南部。原位于縣城東郊漢人屯村后小橫山東南麓。2007年2月,遷至現址。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嵩明縣境內以王茂林、雷發春、孫桂芳等為匪首的一伙敵匪,同云南境內的國民黨殘余勢力、惡霸、地主、反動會道門及社會游離階層,互相勾結,組成股匪,擾亂社會秩序,搶劫商旅,殘害干部群眾,偷襲當地政府,妄圖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權。為徹底剿滅敵匪,消除匪患,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5團某部奉命前來嵩明縣執行剿匪任務。1950年7月14日,部隊前往邵甸執行剿匪任務,在鉆天坡與敵匪遭遇。激戰中,楊德山等八名戰士壯烈犧牲,敵匪倉皇逃……[詳細] |
![]() | 通過建設,石鼓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從(原石鼓文物管理所)建館到現在共有“軍地共建基地”、“紅色歷史文化景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昆明醫學院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 、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 ”、“云南省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重教育實踐基地,成為了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養的重要場所,了解祖國燦爛文明,掌握歷史知識的重要課堂。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在賀龍、肖克、任弼時、王震、關向應等的率領下,長征達到石鼓,勝利渡過金沙江天塹,甩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跳出包圍圈,在此渡江北上抗日,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1977年8月,云南……[詳細] |
![]() | 宜良縣人民烈士紀念碑位于昆明市宜良縣城西郊3公里處的巖泉寺公園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為緬懷先烈、激勵今人,教育后代,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政協宜良縣第一、二屆委員會委員提案,建議修建宜良縣人民烈士紀念碑。1987年12月,中共宜良縣委常委會議決定:在距離縣城西2公里的巖泉寺公園內建造宜良縣人民烈士紀念碑;同年12月,成立了以縣政協主席段志坤為組長、副縣長郭志民、縣政協副主席馮家榮為副組長的建碑領導小組。1988年8月1日,縣五套班子領導及縣級各部、委、辦、科、局負責人等在巖泉寺公園內舉行了“宜良縣人民烈士紀念碑”奠基儀式;……[詳細] |
![]() |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城西北4千米處的金鐘鎮水城村委會。 1935年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9軍團長征經過會澤,開倉放糧,打富濟貧,發動群眾,喚醒人民,為民除害,號召勞苦大眾參加革命,人民大眾熱烈擁護,爭先恐后報名參軍,很快掀起擴紅熱潮,擴紅1500余人,編成一個較大的新兵營,由9軍團作戰科長劉雄武兼營長。5月4日上午,會澤參軍的新戰士在水城梨園集合,軍團長羅炳輝對新戰士作了動員報告。此次擴紅,是紅9軍團擴紅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影響深遠。 座落在水城梨園西北山麓的水城文化生態園包括擴紅臺、史跡陳列館、紅色文化廣場等主體建筑。擴紅臺——“烏蒙磅礴”大型群雕,始建于2003年11月1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