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白廟村位于河西務鎮南部,西臨武旗路,全村現有136戶,463口人,黨員24人,村莊占地150畝,耕地974畝,村內無集體企業。目前村集體固定經濟來源土地及魚池承包費,每年大約2萬元;年支出一般6.6萬元,主要用途為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水電灌溉費用等。村民人均年收入在1.4萬元左右,主要依靠種植養殖業及外出打工。
前白廟、東白廟和中白廟三村東倚北運河,皆屬河西務鎮,原為一村,明永樂年間就已有人居住。
元末明初,楊璟(北宋名將楊業的第十八世嫡孫)從江蘇六合縣隨常遇春起兵,攻至瀛西(河西務古稱,今土城村),鎮守西大營,守護國倉,后落籍瀛西的。其后人因功封侯拜將者甚多,漸成瀛西巨族。
景泰年間,楊璟之妻吳氏、蔡氏先后葬于現在的白廟村北。其次子世襲瀛西九千戶楊清,在墳地南建了一座六層六角的磚塔,并將其父楊璟(北宋名將楊業的第十八世孫)的盔甲兵器等遺物祭于塔內。為紀念江蘇六合,故名六合塔。為防盜,楊氏便詐稱此塔為神仙一夜建成。
后又仿六合建筑風格建廟一座,為青磚白墻,并親題寺名“龍泉寺”。其侄楊俊,子楊能、楊智后葬于龍泉寺西側,因畏人所知,未留墳碑,便以龍泉寺為記,稱白廟。楊氏看墳的佃戶紛紛在此定居,與原村連接成片,被稱作白廟村。
康熙年間,北運河堤決口,白廟村被沖成三部分,按其坐落方位分成前白廟、東白廟和中白廟三村。龍泉寺在解放后被改為學校,即今天的白廟小學。六合塔后被雷擊去半截,被當地人稱為“半截塔”,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