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面積141.03平方公里,總人口16117人。轄一個中心城鎮和十四個行政村一個社區居委會。 治鎮方略:依法行政、以德治鎮,勤政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歷史沿革
五權鎮位于旺蒼縣東北部,距縣城68公里,祀五顯華光神像,故名五郎廟。清乾隆時,鄉人在廟前興市,以廟名為場名。廟側有天然石鐘懸掛鎮石上,明清設堡取名鐘嶺。1935年廣元設四個行政區,五郎屬于第三區,1936年區署從英萃遷入。1942年旺蒼設治后,設五權鎮(本意為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1950年建旺蒼第三區,1962年分建七個公社(五權、金溪、大德、楠木、大河、萬山、水磨),1992年撤區建鎮,建五權鎮、轄原五權鄉、楠木鄉。自然地理 五權位于縣城東北部山區,東與大德鄉和南江縣的橋壩、坪河兩鄉隔河相望,南接金溪鎮,西鄰三江鎮,大兩鄉,北靠大河和萬山鄉。幅員面積141.03公里,系高山峽谷地形,平均海撥1200多米,鎮域屬亞熱帶季風溫潤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4℃,年降雨量670毫米,無霜期240天。總人口為16117人,其中住居城鎮人口達3000人,人口密度達111人/平方公里。資源優勢 鎮內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品位高,功能全,具有發展觀光,度假、療養、探險、狩獵科考等的物質基礎。大氣、土壤、水體三度空間質量良好,景區內地廣人稀,無工礦企業干擾,地殼穩定性好,安全感強。在城鎮1公里范圍左右,有溶洞六處(銅錢洞、東龍洞、落水洞、西龍洞、仙女洞、驢驢洞),尤以東龍洞最為美觀,形狀各異,夏涼冬暖,集幽、險、奇、雄、秀于一體,自然資源豐富、溶洞境內有植物4940種,經濟林木17種,藥材1500種,名貴藥材有天麻、麝香、熊膽等,杜仲、黃柏、厚樸,質優量高。茶葉、核桃、蠶繭、生漆、柿餅、香菇木耳、干筍、魔芋等土特產比比皆是,共有動物307種,有熊、金貓、林麝、獼猴、大鯢、紅腹角雉、紅腹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礦藏資源有煤、鐵、青石、石灰石、粘土、硫等。經濟發展 以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財政收入,擴大農業為目標的調整結構為主線,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工業改革與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搞好城鎮建設,實施商貿帶動戰略和發展民營經濟,結合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中藥材資源富集的優勢,建成中藥材產業基地,發揮特色農業,重點搞好茶葉、干果、畜禽等的加工和開發,形成了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名優品牌,友誼茶場的“桃源毛峰”、“仙女雀舌”、“女皇貢茗”、“女皇香茗”先后獲得國內國際大獎,年產核桃100余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