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臺縣設4路28鄉。
今新魯鎮轄境大部分屬于北路壁水鄉,石橋、龍橋少部分別分屬于西路牛金鄉、北路昴日鄉;云同鄉屬西路魁金鄉。
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魯剎寺。
清光緒四年(1878年)興場,場以寺名,場在今新魯鎮。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建老君庵。
清光緒元年(1875)興場,場以廟名,后更名云龍鎮,場在今云同鄉。
清末民初,北路壁水鄉駐東岳廟(今蘆溪鎮建新鄉);北路昴日鄉駐新廟子(今立新鎮);西路牛金鄉駐大石缸(今金石鎮);西路魁金鄉駐蘇河場(今前鋒鎮)。
民國9年,川戰迭起,各地加強團練組織,各鄉分設上、中、下鄉團練,設團練辦事處。
壁水上鄉駐魯剎寺,壁水下鄉駐東岳廟,魁金下鄉駐云龍鎮。
民國14年,改團練為團甲,設東岳廟、魯剎寺、云龍鎮為團甲公所。
民國19年,撤銷東岳廟團甲公所,轄地并入魯剎寺團甲。
民國24年,以團設魯剎寺聯保,又分設東岳廟聯保;設云同聯保(以境內云龍鎮、同德場各取一字命名)。
民國27年,撤銷東岳廟聯保,調整合并到魯剎寺聯保。
民國29年,改魯剎寺聯保為魯剎鄉,云同聯保為云同鄉。
民國31年,魯剎鄉改為東魯鄉(以東岳廟、魯剎寺各取一字命名)。
解放后仍置。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進行民主建政。
仍設云同鄉和東魯鄉,并從東魯鄉劃出部分村成立建新鄉(大致為原東岳廟聯保轄地),從云同鄉劃出部分村成立同德鄉(駐同德場)。
1952年8月,東魯鄉改為新魯鄉(意為新的東魯鄉)。
并從金石、新魯鄉劃出部分村成立石橋鄉,以境內石橋溝命名,1956年撤銷。
1961年,恢復原石橋鄉轄地,成立石橋人民公社。
1961年,從黎曙、新魯、石橋公社各劃一部分村成立龍橋人民公社,因境內有龍橋溝得名,駐地南岳廟。
龍橋公社古為涪城縣四鎮(南明、鳳溪、高鋪、新井)之一的高鋪驛。
1968年,文革時期,龍橋公社更名為五星公社。
1984年,撤銷公社建制,復設新魯鄉、龍橋鄉、石橋鄉和云同鄉、同德鄉,屬金石區。
1992年9月,新魯、龍橋、石橋、云同四鄉合并成立新魯鎮,同德鄉并入金石鎮。
2000年,云同從新魯鎮分離、單設為云同鄉。
2019年,云同鄉并入新魯成立新的新魯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