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院鎮位于南部縣東部,東與楠木鎮接壤,西與永定鎮交界,南與謝河鎮相鄰,北與閬中福星鄉毗鄰,距縣城15公里,唐巴公路貫穿境內,是南部縣通往儀隴、巴中、南江、通江一市三縣的必經之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十大立佛之一禹跡山大佛位于境內。全鎮轄15個行政村,142個社,總人口1880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80人),幅員面積29.7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2254畝(其中田3687畝),森林覆蓋面積達2/3以上。
本鎮地處淺丘,西北高、東南低、氣候溫和,有小(二)型水庫一座,蓄水17萬方,土壤多為黃泥土和夾沙土,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生豬、獺兔、蠶桑、小家禽、蔬菜、水果等。
產業化步伐加快
鎮政府繼續推進產業化步伐,全鎮實現工農總產值3645萬元,比去年增長8%;全年糧食總產量9300噸,大力發展洋二雜母豬、洋三雜肉豬,全年飼養洋二雜母豬25頭,洋三雜肉豬320頭,生豬出欄1.9萬頭,小家禽出欄16.8萬只,水果665噸,蠶桑基地村規模得到鞏固發展,全年養蠶900張,蠶繭量達45噸,勞務輸出5500人,收入2080萬元,糧經比例達4: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農民人均純收入2345元,增長5%。
全鎮大力宣傳無公害蔬菜,種植蔬菜2752畝,年產各類蔬菜6584噸,極大地豐富了城市人民的“菜籃子”,增加農民的收入;招商引資項目6個,實現到位資金550萬元,新增土地流轉4戶,面積180畝,從事養殖業、種植業。充分發揮兔業協會作用,全鎮獺兔養殖戶增至44戶,全年共出欄獺兔2.2萬只,有效推動獺兔產業的發展,畜禽養殖也得到有力推動,各種養殖大戶123戶。
基礎設施建設
鎮政府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修公路20公里,維修公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45口,新挖水窯147口,新挖山茅坑320口,基本上做到蓄水保水。新安裝有線閉路400戶,做到社社通閉路。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
歷史文化
鎮小學文昌宮是紅四方面軍政治部遺址,-同志曾在此辦過公,現保留有紅軍石刻標語15幅。
旅游資源
禹跡山大佛是碑院頗負盛名的旅游景點,相傳大禹治水曾經到此留足,故名“禹跡山”,已故臺灣著名畫家席德進故里就在附近的馮家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