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龍鎮位于長江上游北岸,隸屬合江縣,東臨重慶市江津區,西臨本縣白沙鎮,南臨本縣白米鎮,北臨重慶永川區。
望龍鎮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清雍正七年(1729)合江城外為東、西、南、北四個鄉,共17支,白沙為上匯支,鹿角為中匯支,望龍、白米為下匯支。順治13年(1874)鹿角仍為中匯支。光緒32年(1906)改支為區,全縣分為17個區,望龍、鹿角為東二區,白米為東一區,白沙為東三區。民國21年到民國25年(1932—1936)白米、望龍為下匯鄉,鹿角、印子為中匯鄉。民國31年(公元1942年)白沙區劃分為白米鄉、望龍鄉、鹿角鄉、印子鄉4個鄉。
望龍轄區幾經變遷,解放初設區和鄉鎮,全縣設7個區,東二區,區公所設在白沙場,轄白沙鎮、高陵鄉、蟠龍鄉、望川鄉、鹿角鄉、望龍鄉、白米鄉。公元1951年春,成立鄉鎮人民政府。望龍區轄望龍鄉、回龍鄉、鹿角鄉、永定鄉、印子鄉、同心鄉、白米鄉、得勝鄉、新農鄉、農民鄉。公元1952年底,望龍區為全縣的第一區,原屬江津九層鄉的回龍鄉的部分社、望龍鄉的部分社、永定鄉的部分社均劃歸望龍區管轄。公元1958年至1961年,全縣實行撤區撤鎮,望龍鄉改為望龍人民公社,鹿角鄉改為鹿角人民公社 。1961年全縣恢復區公所建制,望龍區公所管轄望龍、白米、白塔、白果、印子、鹿角6個公社。1992年9月撤區并鄉建鎮,將原鹿角鄉、望龍鄉合并,成立望龍鎮,轄19個行政村。2007年對轄區內的19個行政村進行調整劃分為10個行政村、1個社區。
環境、資源與人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望龍幅員面積58平方公里,全鎮屬矮丘寬谷地形,地殼表面母巖分布,以泥質頁巖和灰色砂巖為主。幅員面積58平方公里,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4公里,深水碼頭1個,長江環繞,水資源豐富。全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4℃,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365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
人口 2015年總人口33275人、10898戶,場鎮常住人口1.2萬人。
經濟發展
2015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10萬元,比上年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3億元,比上年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2元,比上年增長12%。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57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到位資金1.7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8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29億元,工業技改到位資金3.7億元。
社會狀況
社會事業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優先發展教育,均衡教育達標創建有序推進;成功舉辦“教育局長區縣行”活動;完成中心幼兒園選址工作。積極擴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5 %內;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申請小額擔保貸款120萬元,組織開展創業培訓1030人,促進成功就業12人,帶動就業195人。深入推進城鄉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2107人,6177人享受醫保住院補償,逐步健全以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救災救濟為主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全年無一起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禁毒工作成效明顯,社會治安環境不斷改善,群眾安全感不斷提升。
教育 2015年,轄區內有望龍中學、望龍中心校、梧桐小學等中小學校。
駐地單位 望龍鎮人民政府(機關內設機構:黨政辦、財政所、經發辦、社事辦、綜治辦、安全與交通管理中心、計生辦、投資促進辦、住房與城鄉管理辦公室、便民服務中心),望龍中心衛生院、望龍中學、望龍中心校、梧桐小學、望龍派出所、望龍法庭、望龍供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