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福村概況
一、自然環境與歷史沿革
(一)地理位置
保福村隸屬于澤州縣高都鎮,位于鎮政府所在地西部,東與高都鎮北街村、南街村相連,西與東頓村接界,南和丹河流水相伴,北與北義城鎮的南義城村相望,距晉城市區20公里。長晉高速公路、長晉二級公路在村西穿過,高大路和高泊路橫跨東西,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越。
(二)自然條件
保福村所在區域在全國氣候分區中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宜,日照充足,一般以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冬季比較干燥寒冷,雨雪偏少;夏季炎熱高溫,日照強烈;春季溫暖,干燥多風;秋季溫和濕潤,時有陰雨。年均氣溫13.2℃,全年最冷的月份為一月,最熱的月份為7月。雨量主要集中在7、8、9月。雨熱同季,是農業生產的氣候優勢。全年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霜量深度在20厘米左右,凍土深度在10厘米左右。
(三)自然資源
保福村村域面積3.73平方公里(5600畝),平均海拔755米,地勢北高南低,村莊依山傍水,是一個以丘陵為主山川秀美的村莊。耕地面積2500畝,占總面積的44.6%;林地面積980畝,占總面積的17.5%;國家道路占地260畝,占總面積的4.64%。
(四)歷史沿革與文物古跡
澤州多古鎮,高都鎮及其中之一。高都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這以在此發現的高都文化遺址為有力的實證。據史料記載,夏桀王遷都于垂,史稱高都。秦統一中國后,設立高都縣。以后歷朝多次在這里建郡立州道,直到唐朝前期,這里一直是古代澤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稱“行山重鎮”。解放前,因高都是聞名遐爾的古鎮、重鎮,且地處一定的地域中心,集市貿易繁榮。解放后,高都作為晉城東北地區的商貿中心,并設置為建制鎮至今。
高都新石器文化遺址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5年曾出土新石器時期的陶片、瓦片、骨針等物品。面積約420平方米。1996年調查,斷面上可看到灰坑5座及文化層。文化層距地表深50厘米左右,厚度約2米。從采集的陶片看,時代單純,均屬龍山文化遺存。陶片的陶質有夾砂灰陶、泥質灰陶和少量紅陶、紅褐陶、紋飾以籃紋和繩紋為多。器形有侈口折沿肥足鬲、方唇內折斂口缸、侈口折沿鼓腹罐、深腹筒形罐。另外有石刀、石鏟等殘石器。
道觀三官廟、西廟(城隍廟)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近年來,我們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團結帶領全村廣大村民,積極開拓,勇于創新,大力實施主導產業強村和工商企業富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和工商企業,引進康鑫養殖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5000萬元建萬頭豬廠,搞養殖、修氣站、造能源;引進縣林業局苗圃站在我村落戶,搞苗木培育、改善生態;引進太行民爆農牧公司在我村投資建設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和肉牛養殖項目,同時帶動我村村民建設日光溫室蔬菜大棚16棟,發展蔬菜產業;引進高都大酒店三部入住我村提高了服務產業的發展;引進潤華煤機公司入住我村,開拓了工業的發展;先后發展予制廠、汽車修理廠、商業一條街等工商企業。實施了六大基地建設,即:現代化養殖基地建設、新能源基地建設、循環農業基地建設、蔬菜種植基地、苗木培育基地建設和節水灌溉基地建設。特別是特大型沼氣站的建設和節水灌溉基地建設惠及于民生、分憂于國家、保護于環境、造福于后代,將養殖糞污轉化為新型能源,廣泛用于農村居民生活所需,為國家節約大量的煤炭資源。據統計,年產沼氣達20萬立方以上,全村685戶村民從2009年開始全部使用沼氣做飯,每年可為國家節約煤炭2000噸。與此同時,我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將沼渣沼液有效地利用于農業生產,為農作物做有機肥料施用,為人民生活生產出健康的綠色食品。目前為止,全村2520畝耕地中,實現水肥噴灌的農田1800余畝,可節約化肥投資每年達8萬余元。每畝以增產150斤糧食計,每年全村可增產27萬斤,增加收入達35萬元,大大地推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步伐。使我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有效地解決了一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解決就業300余人,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大力實施文化產業興村,生態文明建村戰略,精心打造全縣文明村,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使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抓好經濟建設,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同時,我們以建設文明、和諧、文化新村為目標:
(1)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活動場所,現已投入使用的有:特色文化大院(內設棋牌室、游藝室、民俗陳列館、書畫展覽室、農家書屋、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占地面積1500余平米,建筑面積1000余平米,藏書7600余冊,各種報刊30余份,音像制品300多盤,健身器材15種左右。老年活動中心、老年門球場兩處(分男子和女子)、休閑廣場、文體廣場等。特別是節日期間積極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八音會、舞蹈表演、游藝活動、門球邀請賽),連續幾年辦元宵節燈展。
(2)創新美好家園,新建了住宅小區,并實施社區化管理做好三供三化工程(供氣、供暖、供水、綠化、硬化、亮化)提高村民居住條件。
(3)培育新型農民,從每個家庭入手認真實施了文明建設的“細胞工程”,不斷提高全村群眾的整體素質,初步實現了內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發展生產力的目標,現已成為寬裕型小康村、和諧村、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