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城鎮位于榆社縣北部,太行山西麓,是濁漳河發源地,距縣城15公里。全鎮總面積312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共有3510戶,8060人,包含貧困戶1442戶、3420人,未脫貧戶732、1568人。耕地面積31187畝,林地面積45000畝。
境內東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勢平緩,土質較肥。漫天垴海撥1626米,為鎮內最高峰。向西海撥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師廟山、神仙梁、前麥山、后麥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馬坪。全鎮屬沙石丘陵溫涼區,年平均氣溫8.9攝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無霜期150天。全鎮所轄之地,灘灣開闊,宜糧宜果;坡長草茂、宜林宜牧,開發潛力較大;該鎮是榆社境內四大集鎮之一,是榆社北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鎮共有19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總戶數2526戶,總人口8660人,總勞力2922人,社城鎮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多產玉米、谷子、高梁、豆類、土豆。耕地面積18338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338畝,林地面積45000畝,糧食總產量49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808萬元,林業產值228萬元,牧業680萬元,漁業4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841萬元。
西晉泰始年間(公元265—275年),涅縣分置武鄉縣,置治所于社城,為本邑最早縣城。社城人后趙皇帝石勒于東晉大興二年間(公元319年),置武鄉郡,社城為鄉郡和鄉縣治所。隋開皇十六年始置榆社,縣治社城。公元1269年,縣城遷往城關,今社城村存有古城墻遺址。1958年建紅旗社城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更名社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社城鎮。2001年兩河口鄉合并于社城鎮。全鎮百戶以上村莊9個,鎮政府駐地社城村,共有農戶378 戶,1298 口人,耕地面積1200畝,是我縣第一批新農村建設重點村。
該鎮新綠洲雜糧開發專業合作社,創辦于2007年3月,該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當地無污染、無公害的有利自然資源優勢,種植開發了黑色系列農產品——黑小米、大黑豆、黑玉米等,并且于2007年注冊了“欣綠洲”牌商標,2009年經通過國家農業部嚴格檢驗認證為有機食品,成為我縣唯一一個有機食品,填補了我縣有機食品的空白。同年“欣綠洲”成為中國著名品牌,“欣綠洲”有機黑小米被評為“中國消費者信得過特色農產品”。
雙峰水庫位于濁漳河北源,壩址地處社城鎮雙峰村上游,從1975年開工到1979年停建,1995年續建1997年停建,直到2007年再次開工續建,經歷了兩停三建,于2008年5月全部竣工。雙峰水庫續建工程是全省“興水戰略”的第一個重點工程,也是我縣造福于民的新水源骨干工程。水庫壩高27米,總庫容1503.5萬立方。建成后,可調蓄地表徑流,緩解下游河道洪水,保護沿河兩岸堤壩和71個自然村,7.3萬畝耕地;并可灌溉良田3.6萬畝,發展水澆地2萬畝;水庫周邊群山環繞、綠植披被,是人們休閑旅游的可選之處。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歷屆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社城鎮經濟快速增長,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先后多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2006年以來,我鎮先后被縣委授予“全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鄉鎮黨委”,被市綜治委授予“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縣級平安鄉鎮”,被縣委、政府授予“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鄉鎮”、“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