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鎮位于高平市東北部,鎮駐地南距市區10公里。東連陳區鎮,西接永錄鄉,南鄰三甲鎮,北與長治、長子兩縣搭界。東西10公里,南北6.5公里,略呈半圓形,面積50.6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總耕地27780畝,人均耕地1.1畝。共轄33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475戶,總人口25100人,其中農業人口22150人,勞動力人數1002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人口密度為500人/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團池村。政府駐地有派出機構7個,鎮級機關、廠礦、學校、醫院等單位10個,特別是商業發達,集中了全鎮80%的商業網點,神農大街已建成功能齊全的商貿大街,成為鄰近鄉鎮人民購物的向往之地。
神農鎮歷史悠久。境內的羊頭山,古來是澤州、潞州(今長治市、晉城市)的分界地,有“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即長治、長子、高平)”之稱。這里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開創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在以羊頭山為中心的區域內,現存有神農城、神農泉、神農井、神農廟、五谷畦、神農洞等許多遺跡遺址,并存以炎帝陵為中心的炎帝中廟、炎帝行宮、神農祠等一系列獨特的炎帝文化古建筑群落。炎帝在這里種五谷、嘗百草、制耒耜、興醫藥、制陶器、開日市、始興稼穡的原始農耕文化美好傳說代代流傳。與炎帝有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慣和記載炎帝功德的碑文石刻十分豐富。形成了一個炎帝神農氏從生產、生活到安葬以及后人祭祀等完整的炎帝文化體系。據當地發掘出的墓志銘考證,唐天祐七年(910)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的稱謂,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27)有“澤郡高平鄉神農團池村”的稱謂,北宋元符二年( )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的稱謂。從這些稱謂可以看出,神農鎮歷史上屬澤州高平縣管轄。現為高平市所轄。在行政區劃上,清代實行都里制時屬高平第一、二、三都管轄。民國時改區村制后屬高平第五區。1956年取消區級制后改為團池鄉。1958年取消鄉建制,改為管理區。1961年取消管理區,設置團池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建為團池鄉人民政府。2000年經省政府批準,恢復原“神農”命名,設立神農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