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趙村位于關山鎮以西1.5公里處,村委會設在蘇家和趙家之間原村辦小學內,轄趙家、蘇家、仁合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趙家、蘇家處荊塬之上,仁合在荊塬之下。民國時期蘇家、趙家屬關山鎮第四保,仁合為第三保。當時蘇趙兩村有50余戶人家, 230人,耕地1800畝。建國初期,歸臨潼縣管轄,農業合作化時屬遠景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大公社時,屬相橋人民公社關山管區。1961年變成相橋區關山公社蘇趙大隊。1984年取消公社,改名為蘇趙村。1987年隨著區劃調整,劃歸閻良區。
該村域內地勢比較平坦,土壤肥沃,屬東方紅灌區,北有北干八支八斗、九支八斗,南有小寨抽水站、北馮抽水站,另外配套機井53眼,水利條件優越。北有閻關路,南臨環鎮路,交通方便。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奶牛養殖、進城務工、食醋釀造為主。轄區共有耕地3504畝,村民558戶,2170人,F本村文化、醫療、衛生設施俱全。食醋釀造久負盛名,暢銷渭河以北,富平以南,現已打入西安市場。全村有商業門店15個、收割機15臺、脫粒機150臺、磨面加工機械4臺、大型鏟車吊車4輛。
一、村組概述
(一)趙家村
該村位于關山鎮以西1.5公里處,東靠西延鐵路,與關山毗鄰,西連蘇家村,北靠閻關公路,南接仁合村。分為趙東、趙西兩個村民小組,共192戶,733人,耕地面積1280畝。水利設施有東方紅灌區北干八支八斗,有配套機井27眼,可供農田灌溉。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豆類、棉花、甜瓜、蔬菜等。特產米醋久負盛名。有大型聯合收割機11臺、脫粒機50臺、磨面機3臺、50拖拉機4臺。
該村民間藝術歷來十分活躍,竹馬、旱船、曲子戲馳名渭北各地。村民趙天杰,被人們譽為曲子“黑霜”,意為壓倒他人,在周圍獨一無二。
該村原名荊山堡,因村址在荊山塬之上而得名。據說,起初是趙氏兄弟三人在此建村安家,因而稱為趙家村,以后相繼遷入了張、王、劉、吳四姓。1963年秋,又移入了王、張、史三姓華陰移民,計8戶35人。建國前該村有50戶,300余人,耕地1800畝。
清末該村遭兵燹,村堡被焚,幸存村民將村堡移到原址西邊200余米處,另筑城墻,建立新村,人稱之為挪村趙家。建國后,從葦子河引水,在村北修了一條東西大水渠,灌溉農田。由于渠高村低,村內水位逐年升高,加之原來挖有地窖,致使房屋倒塌、傾斜,人們無法居住。1961年,全村移至村北300米之處的現址。
(二)蘇家村
該村位于關山鎮西2公里處的閻關路南側,東鄰趙家,西連康村,南接苦水村,北與戴家接壤。分為兩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181戶, 703人,耕地1100畝。東方紅支渠及配套機井16眼可灌溉農田。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棉花、油菜、甜瓜、蔬菜等。村里有聯合收割機和50拖拉機4臺、磨面機1臺。特產米醋久負盛名,暢銷雨金、交口、相橋、富平、閻良一帶。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蘇姓從富平縣華陽鎮小蘇堡遷來定居,取名蘇家。因與趙家相鄰,群眾通稱蘇趙村。建國前,歸臨潼縣關山鎮第四保管轄,新中國成立后,屬關山鄉,從1987年8月1日起劃歸閻良區管轄至今。上世紀中期,葦子河渠從村北經過,村子位置偏低,天長日久,地下水位上升,致使房屋倒塌,無法居住。1961年至1963年村子搬遷到村北200余米的現址。以后人口逐年增多,遂分為兩個生產隊,即現在的蘇東、蘇西村民小組。
(三)仁合村
仁合村位于關山鎮西南2公里處,東鄰西興村,西連苦水村,北與蘇趙村連界,南與馬寨子接壤。分為兩個村民小組,現有村民185戶,744人,耕地面積1005畝。王、龐、代、孫、閆、趙、滕、劉為主要姓氏。渭交抽可灌溉所有農田,另有機井10眼。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甜瓜、棉花、蔬菜等。現有50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5臺、磨面機1臺、大型貨運汽車2輛。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閆、代三戶從山東遷此定居,取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名仁和村。建國前,屬臨潼縣關山鎮第三保。新中國成立后,歸關山鄉管轄。1987年8月1日起劃歸閻良區管轄至今。上世紀七十年代后,因地下水位升高,房屋倒塌傾斜,無法居住,村莊遷至村北300米處,并由西向東修了排水渠。近幾年,因水位逐年下降,原址上又有了住戶。該村除種植農作物外,奶牛養殖發展很快,青壯年多進城務工。改革開放后,村民經濟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本村人物
張應德 字仲九,原籍關山街西北部人,清末時期,其父攜家人落戶到趙家村。建國前曾任涇陽縣商會會長、淳化縣代縣長。建國后回鄉,曾擔任臨潼縣村民代表。先生一生熱心于公益事業,重視文化教育事業,曾是關山四維中學(即現在關山中學)籌建人之一。
蘇林芳 蘇趙村蘇家組人,曾任關山商會會長和四維中學建校董事會董事。
趙景云(1911~1986) 蘇趙村趙東組人。1932年在西安大商號“協盛!睂W習經商,因善于鉆研學習,總結經驗,得到了商行老板信任和重用。之后,擔任商行的外采,在武漢、重慶、貴州等十幾個省做行莊管理工作。先生胸襟豁達,以誠信為本,結交廣泛,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剜l后,1939年關山小學修建飛機樓時,積極捐資數萬元。
趙天喜 生于1920年5月12日,蘇趙村趙西組人。1947年畢業于三原高中,曾任教于櫟陽小學。1955年加入中國共 產黨,相繼在本鎮老王、關山小學擔任校長及關山鎮輔導區黨支部書記等職務。1958年任臨潼縣相橋大公社文教部長,主管文化教育宣傳工作。1962年后,先后調任老王小學校長、關山小學校長。后因受文革沖擊,被免去校長職務。1970年下半年恢復職務,繼續領導主持關山小學的文化教育工作,直至1980年春退休。趙天喜一生忠誠黨和人民的文化教育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是本地區知名校長之一,在當地教育界享有較高的聲望。2003年1月因病去世,享年83歲。
趙天杰(1914~1990) 趙西組人。先生一生熱愛戲曲演唱,主唱地方劇曲子,在當地曲子界獨一無二,無人能比,被人們譽為曲子行的“黑霜”。言下之意為壓倒一切同行,唱紅渭河以北富平以南。他除了演唱以外,還會彈三弦,會搖四頁瓦,掌握較多的民間曲調。1958年,陜西省戲曲學院副院長王依群親自登門求教,他當面向王談戲,并贈送了他保存的幾本傳統戲曲手抄本,以支持我省對戲曲特別是眉戶劇的改革。他和張弓合作創作的現代戲曲《寡婦改嫁》,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作為省上的保留節目經常演出。曾多次赴臨潼縣參加民間藝術比賽活動,得到了縣文化局的表彰獎勵。
趙景春(1927~1998) 蘇趙村人。1947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10月加入中國共 產黨,大專文化。長期堅守在條件艱苦的少數民族地區,致力于黨的思想宣傳工作。1985年至1990年,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校校長。1998年逝世,享年72歲
三、文物古跡
【王禁墓】在蘇趙村東南一里許的荊山塬畔。1983年王禁墓的陪葬坑暴 露,出土銅鼎一件,鼎高38.4厘米,徑34.5厘米。斂口,平沿,圓立耳,圓腹,蹄足,腹上有凸弦文一周。口沿下刻隸書銘文:“陽平頃侯冢上銅石鼎重七十三斤”。與頃侯鼎同出者,還有帶罩熏爐一件,柄作勺狀,三小蹄足,罩似雞籠,作菱形鏤孔,頂上有大圓孔。罩與盤以活鉸連接,可以靈活啟閉。另有提梁銅壺一件。(出土文物現藏臨潼區博物館)
【趙家城堡】趙家原有城堡,清末年間毀于兵燹,村民遷原村址西200米處,又重新筑城。城堡坐北向南,周長約600米,城墻高近10米,底寬5米,上寬2.5米。城門寬約4米,高3.5米,城門上有城樓,城樓有瞭望口和架設****的位置,以作防御之用。建國后,人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在城東墻中間開有一門,取名為“解放門”。城堡逐年塌陷毀壞,現遺跡無存。
【拴馬樁】趙西組村民趙長學家有一清代拴馬樁,高2.4米,圍徑100厘米,頂部刻有獅子頭,雕刻細膩,姿態活靈活現,尤如真獅?上в1984年被人盜走。
【趙國翰墓志銘】1975年7月,在趙西組西南200米處發現,長70厘米,寬45厘米,厚7厘米。墓主趙國翰生于萬歷十八年(1590年)十一月初三日,亡故于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十一日。志文系福建省漳洲府推官王元衡(關山鎮老王村人)所撰。該碑證實該村明清時屬于臨潼縣任村里羅村鄉。此墓志銘現被村民趙先生收藏。
四、教育簡史
蘇趙小學,位于蘇趙兩村之中,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有一至六年級六個教學班,另設學前班。在校學生180余名,教職員工11人,設校長1名。該校創建于1941年,當時只是一所初小,有學生一二十人,教師1人。學校經費由兩村的村民代表經管籌湊。到1963年,學生增至80名左右,有教師2人。后因地下水位逐年升高,房屋傾斜,學校遷往塬上現址。時為復式班,輪換上課。 1996年進行了擴建,學校增建了磚木結構的教室250平方米。1997年,四個小組籌資8000余元,拆掉了原土圍墻,全部換成了磚圍墻。2000年又籌資2萬元修建了微機室80平方米。近幾年生源逐年減少,于2008年撤校,學生全部到關山中心小學就讀,每天早晚有校車接送。
仁合小學由仁東、仁西兩組合辦。學校建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當初是西興、仁合兩村合辦,校址在仁合村東南角。當時學校少,孩子上學不方便,西興一名呂姓人家投資2畝土地,與仁合村協商,在村東南合建了一所學校,定名為興仁小學。時有教師1人,學生10多名。上世紀七十年代兩村分校,仁合兩組獨立辦學,改名為仁合小學。后來,由于地下水位逐年升高,校舍塌陷。1987年遷址另建。新校舍為磚木結構,圍墻全屬磚混建成。隨著生源的增加,教師配備到9人,有學生100多名。2000年兩組自籌資金2萬元,修建了80平方米的微機室,為學生學習電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近幾年生源不斷減少,2004年撤校,五六年級并入關山中心小學,一至四年級并入蘇趙小學,F全部并入關山中心小學,每天早晚有校車接送學生。
五、特色介紹
【甑糕】 在蘇趙村閻關路南,有一家不起眼的甑糕部,但卻生意興隆,這就是聞名一方的天緒甑糕部。1984年,時值改革開放之初,村民天緒傳承父業,在關山設點銷售。由于味道獨特,遂成為關山地區的美食之一。天緒甑糕采用祖傳秘方,自己總結經驗,蒸制精細,火工到位,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
【蘇趙米醋】 上世紀二十年代,蘇趙米醋就名揚渭河以北,富平以南。建國初期,以個體經營為主,農業合作化時,以生產隊為單位經營。改革開放后,經營體制又改為個體經營,紹勛經營部就是其中之一。蘇趙米醋沿用釀造秘方,經不斷完善更新,出醋率高,省工省時效益好。成品醋味道噴香,酸而不烈,后味無窮,調的飯菜味道既酸又香。2009年10月,在閻良區非物質文化展銷會上,蘇趙醋因優質價廉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每天客流不斷,得到了顧客的好評,F在從事食醋釀造的有10多家。張寬當的食醋加工廠于1995年遷至閻良城區,生意興隆,日漸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