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在黃帝時稱好畤,為祭天之所。
夏朝時為雍州之域,商時為岐周之地,春秋戰國時屬秦。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縣。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都咸陽,好畤屬京畿輔地。
北魏時改好畤為漠西縣,隋改為上宜縣,唐又置好畤。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縣北之梁山,謂“乾陵”,遂更縣名為“奉天”,以奉祀乾陵。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泚之亂,避難奉天,叛平,于興元元年(784)升奉天為赤縣,由京都直轄。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以奉天縣置乾州。
爾后屢有更迭,到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
據宋敏求編《長安志》記載:北宋時,奉天縣四鄉四里一鎮:孝節鄉在縣東南管文川里;仙仁鄉在縣南管披掛里;乾陵鄉在縣西管金井里;節義鄉在縣北管恭和里;一鎮為薛祿鎮。
好畤縣在本境二鄉二里;武都鄉在縣東管教本里;美川鄉在縣西管繡川里。
據1941范紫東編《乾縣新志》記載:明代,乾州分四鄉二十七里。
東鄉統七里,南鄉統七里,西鄉統六里,北鄉統七里。
清初,并裁從政、武都、乾陵三里,乾州分為四鄉二十四里。
康熙十二年,因武功縣小,支應困難,把從政里所及70余村劃歸武功,曰寄莊里。
1947年復歸乾縣。
民國1934年,改里為鄉。
1935年縮編24鄉為15聯。
1937年又縮編15聯為10聯,下設72保,其聯以駐地,保以各聯序號命名。
1940年9月,改聯為鄉鎮,全縣計有一鎮9鄉,74保,1,791甲,683村,其鄉鎮所轄保甲均以序號稱謂。
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
乾縣當時沿用民國區劃,改10鄉為10區,改74保為74鄉。
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正式組建為10區72鄉,后整編為10區69鄉,區鄉以序數命名。
1956年3月,全縣撤區并鄉,10個區只保留臨平、陽峪2區。
69個鄉合并為23個鄉。
1958年4月,由臨平、新陽兩鄉分出石牛鄉,由吳店鄉分出關頭鄉,全縣成為25鄉。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
全縣在25個鄉、24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建立了10個大型人民公社。
1958年底,縣區劃作了新的調整,禮泉、永壽兩縣撤銷,并入乾縣。
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縣正式成立,下轄23個大公社。
1961年,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
乾縣境內的9個公社,調整為23個人民公社,下轄305個大隊、1928個生產隊。
同年,還另設有城關管理區,專管城鎮居民。
1963年3月,薛祿公社分為薛祿、大墻兩個公社,陽洪公社分為陽洪、大楊兩個公社。
全縣計25個公社,1個城關管理區。
1965年9月,東街3個生產隊劃歸城關管理區,管區遂改名為城關鎮,全縣計26個社鎮。
1971年5月,城關鎮與城區公社合并,稱城關公社。
到1983年底,全縣共25個公社,下轄306個大隊、2059個生產隊。
2000年,乾縣轄13個鎮、12個鄉。
2001年,全縣撤鄉并鎮,設立12鎮8鄉。
2005年9月,全縣原有的420個村委會合并到了256個,減少了164個。
2012年,撤鄉并鎮,轄16個鎮。
2015年鎮村綜合改革,撤銷城關鎮,改設為城關街道,時轄15個鎮,1個街道。
乾縣自得名以來,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