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邊縣位于陜西省西北部,陜甘寧蒙四省(區)七縣(旗)交界處,素有“旱碼頭”和“三秦要塞”之稱。全縣轄1個街道、2個鄉、16個鎮,19個社區、185個行政村。全縣總土地面積69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09萬人。
縣域歷史悠久
早在夏、商、西周時期就有原始部落的游牧活動。秦漢時期定邊屬于新秦的一部分。北魏時設大興郡,西魏時改稱五原郡,后又稱鹽州。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時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的范仲淹,以“底定邊疆”之意取名“定邊”(宋元時期定邊先后屬延安府和慶陽府,均隸屬于陜西行省,明代時先后隸屬于陜西布政司延安府和慶陽衛、延綏鎮)。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設縣(距今289年)。革命戰爭時期,定邊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三邊特委、三邊分區機關駐地(當時陜甘寧邊區共轄延安、綏德、三邊、關中、隴東5個分區)。定邊縣張崾先鎮鐵角城村是中央工農紅軍長征由甘肅進入陜西的第一站。抗日戰爭時期,王震將軍率領359旅在定邊縣花馬池鹽湖開展原鹽生產,成為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1936年6月紅軍西征時解放。1949年安邊縣建制撤銷(設縣于1936年5月),并入定邊縣。
文化底蘊深厚
邊塞文化、黃土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匯聚交融,形成了許多自然人文景觀。境內有270多公里隋、明古長城遺址、384座長城墩堠、37座宋代、明代古堡關寨遺址和32座清代、民國時期烽臺堡寨遺址。剪紙、說書、皮影等非物質文化豐富多彩。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剪紙藝術之鄉、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示范縣、陜西省文化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和省級文明縣城。曾涌現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北伐戰爭將領鄭思誠、抗日愛國將領高桂滋,以及黨的九至十一大中央候補委員、十二大代表、全國人大三屆、四屆代表、全國勞模李守林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近年來又涌現出黨的十八大代表、治沙英雄、全國勞動模范石光銀,全國勞動模范、新時期石油“鐵人”張林森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氣候環境獨特
全縣海拔1303-1907米。為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縣域南部為白于山區,占全縣總面積52.8%,白灣子鎮魏梁山海拔1907米,為陜北最高峰。北部為平原草灘區,占全縣總面積47.2%。屬資源性嚴重缺水的縣,年平均降雨量325毫米,無定河、涇河、洛河源頭分別位于我縣學莊鄉、白灣子鎮和楊井鎮境內,八里河是一條全長54.5公里的內陸河。全縣森林保有面積314.6萬畝,森林覆蓋率29.4%。
物產資源豐富
定邊是全國縣級區域油氣產能第一大縣。石油探明儲量16.18億噸,含油面積5000平方公里,天然氣探明儲量3000億立方米,含氣面積4992平方公里,縣境內共有油氣井2萬多口,原油年產800萬噸以上,天然氣年產16億方以上,全縣油氣當量超過1000萬噸。定邊也是“西北前列、陜西第一”的新能源產業示范縣,風力發電已建成并網1530兆瓦,在建1580兆瓦,光伏發電已建成并網920兆瓦,在建870兆瓦。定邊更是陜西省唯一的湖鹽產地。有天然鹽湖14個,年產原鹽20萬噸、芒硝20萬噸、食用鹽8萬噸。全縣目前有耕地420萬畝,是世界紅花蕎麥原產地保護區、中國馬鈴薯六大生產縣之一。定邊馬鈴薯、蕎麥、羊肉被國家質監總局批準受地理產品標志保護,榮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稱號。
近年來,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突出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緊盯“追趕超越”目標,落實“五個扎實”要求,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事業邁上了新臺階。
整體上,定邊的縣情可以用“地靈人杰”來形容。“地靈”是說定邊“天地風光、油鹽美(煤)氣”的自然資源。定邊縣地處陜甘寧蒙四省區七縣旗交界的地理中心,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可以用“天地風光、油鹽美(煤)氣”來概括。天是指凈空資源好,空域內幾乎沒有航線布局,適合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地是指地廣邊長,是全省國土面積第三大縣,耕地面積420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十四分之一。風是指風速保持在每秒6米左右的年有效風時超過4000小時,是發展風力發電的優勢地區。光是指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長2730小時以上,屬于國家“二類”資源富集區。油是指定邊是中國陸上石油產能第一大縣,探明石油儲量超過16億噸,年產原油800萬噸左右。鹽是指定邊有14個近百平方公里的大鹽湖,是陜西唯一的湖鹽產地,延安時期定邊的原鹽生產被譽為“中央第一財政”。美諧音煤,縣境內探明煤炭儲量400億噸,目前還沒有開采。氣是指定邊境內含氣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探明儲量3000億方,年產天然氣16億方左右,是西氣東輸的重要區塊之一。
“人杰”是說定邊“一十百千萬”的人文資源。定邊縣歷史悠久、文化多元,有著“一十百千萬”的人文資源。“一”即一地風景,定邊地處胡煥庸線中段,沙漠、草原、丘陵、盆地、山地等多種國家地理風貌齊聚,位于白于山區的姬塬鎮曾是第三代黃帝節迥的帝都,在《山海經》西山篇中還有記載。海拔1907米的白于山主峰魏梁山雄踞境內,是陜北的最高點。“十”即十里沙海,以建國百年首批“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等為代表的一輩輩定邊治沙人,生動踐行“不怕困難、敢為人先,忠實努力、矢志不渝”的定邊治沙精神,讓曾經的十里沙海如今變成了十里林海,未來還將是我們的足球產業小鎮、文旅產業園區所在。“百”即百里長城,定邊境內有隋、明兩代長城270余公里,沿線遍布歷代墩堠、古堡、烽臺等450余座,建成時期上至隋唐、下至明清,跨越千年。“千”即千年鹽湖,延安時期被毛主席譽為“中央第一財政”的定邊鹽湖,各個鹽田在陽光照映下顏色各異、五彩斑斕,被稱為“大自然的調色盤”“七仙女的化妝盒”。“萬”即萬頃花海,定邊作為世界紅花蕎麥原產地,常年種植蕎麥50萬畝左右,每到8、9月份,蕎麥花爭相開放,是暑期檔全國少有的可供觀賞的萬畝花海。
202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9.16億元,同比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91.47億元,增長21%。完成財政總收入27.05億元,增長18.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53億元,增長12.7%。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億元,增長6.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完成37121元和19213元,增長5.1%和6.4%。糧食播種面積達251.6萬畝,產量達37.55萬噸。生產原油668.23萬噸、天然氣5.99億立方米,新能源發電70.96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