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村位于石湖蕩集鎮東南側。東臨斜塘江與新中、張莊村隔水相望,南瀕園泄涇與五厙鎮為界,西至2號河與新源村為鄰,北至滬杭鐵路、東北與新姚村接壤。村以原東三與夏莊村綜合命名。有沈家浜、陶家埭、官婁、夏字圩、南小港、東夏莊、西夏莊、諸家浜、陸家浜等9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組成。村域呈東西向鞋形,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50畝,糧食常年平均單產550公斤。2006年末,全村有921戶,2752人。境內有閔塔路橫貫村的中部。
1949年5月,松江解放后,廢除民國時保甲制,建村政權組織。沈家浜、陶家埭、官婁等3個自然村建東三村,夏字圩單獨建村,陸家浜、渚家浜建陸渚村,東、西夏莊,南、北小港等建中心村,隸石湖區新莊鄉。
1953年4月,東夏村地區成立12個互助組。1954年3月相繼組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社):東三村建新東社;夏莊建聯華社。1955年12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高級社):中心、陸渚和今新姚村的南新村等建中心第一高級社;東三、夏字圩村建中心第二高級社。
1957年12月,松江縣全面撤區并鄉,今東夏村隸古松大鄉。1958年9月,古松鄉建先鋒人民公社,采用軍隊編制,公社為團,以下設片為營,原新莊鄉為第三營,陸渚村為第1連,中心村為第2連,東三村為第4、5連,夏字圩村為第6連,各生產隊為排。
1959年3月,撤銷軍事化編制建生產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原中心第一高級社為中心大隊,轄10個生產隊,有耕田3200多畝;第二高級社為東三大隊,轄6個生產隊,有耕田2400多畝。
“文革”期間,各生產大隊行政機構改稱革命委員會,各生產隊設政治、生產和貧下中農協會三套班子。1970年1月,復原一套行政機構。1981年,中心大隊易名為夏莊大隊。
1984年4月,松江縣實施政社分設,古松增設古松鄉,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生產隊為村民小組。
1994年3月,松江縣撤鄉建鎮,撤古松鄉為石湖蕩鎮,原東三和夏莊村隸石湖蕩鎮。
2001年1月,松江區部分鎮撤并,撤李塔匯、石湖蕩鎮建石湖蕩鎮,原東三、夏莊村隸石湖蕩鎮。
2004年5月,石湖蕩鎮部分村撤并,撤東三、夏莊村建東夏村。
東夏村傳統農業以種植糧食為主,二麥、油菜、棉花等經濟作物根據農戶需要種植,一般很少出售。1964年,大面積試種棉花,按各生產隊耕田面積的15%種植,嗣后每年輪作,常年畝產皮棉(去籽)65公斤畝左右(1994年停種)。
村(隊)工業始于1966年,先后創辦機電修配、服裝、柳條編織、繡花品、棉花加工、水泥預制品等廠,由于受交通限制,企業發展不理想,在改制前大部分企業已停產和歇業。
1954年起發展家庭副業,基本上家家均有草包產銷,1968年,發展手工棒針編結,由生產大隊和生產隊選派專人管理和收發。
1963年起發展集體副業,生產大隊辦中心養豬場和肉雞場,各生產隊都辦集體豬場,農業家庭連產承包責任制后相繼停辦。
1977年,部分農村老式住宅開始翻擴建樓房,1982年,鄉建房政策出臺,建房面積按人均占有耕田比例核定為18~20平方米。1994年,全村民宅基本完成翻建,據不完全統計,人均住房約40~45平方米。
1984年,改造完成砂石路1條,長2公里,到2006年,全村修建鄉村道路總長24.25公里,面積3.38多萬平方米,其中:水泥路13.45公里,瀝清路7.6公里,砂石路3.2公里。
1990年,全村飲用自來水。1995年起,部分村民裝接家庭程控電話,到2006年全村共有家庭電話726戶,占總戶數93%。1998年,有線電視進農村,2006年,全村有線電視用戶168戶,占總戶數21.53%。醫療衛生事業始于1966年,原東三、中心2個大隊均設立衛生室。2004年,改造成中心衛生室,全村參加衛生保健率達95%以上。老年活動室始建于1991年,2005年完成標準化老年活動室改造2個。
2006年,村、組集體經營收入465.43萬元,家庭經營收入726萬元,可分配凈收入總額1260.05萬元(其中農民務工收入873萬元),人均分配8382元,勞均14560元。年內享受農保退休511人,征地養老10人,小城鎮保險退休85人。
2001~2006年,先后3次被評為區“文明村”,2003年獲區“先進村民委員會”、“村民自治示范村”,2004年被評為“上海市衛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