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橋村位于周浦鎮東側,東接康橋鎮怡園村,南依牛橋村、周南村,西連向陽居委會,北鄰周東村和康橋鎮沿南村,總面積為2.81平方公里,耕地(含自留地)127.23公頃。姚橋村交通便捷,村域內主要河道有七灶港、八灶港、儲家漕、朱家漕、向陽河;區級河道七灶港和八灶港在1組地域匯合,原六灶港和七灶港在1組南側、13組的西側匯合;陸路交通南北向的從西到東有周東路、周園路,東西向的周鄧公路橫貫全境;有水泥橋17座,水泥路15公里,通往全村各個自然村宅。姚橋村內有21個自然宅村,居民主要姓張、秦、楊、顧、沈、湯、王、陳、趙、周和許等。
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面積20.4公頃,糧田13.2公頃,常年菜田7公頃,苗木花卉1.1公頃。轄13個村民小組,戶籍總人口2119人,其中農業戶口8人,非農業戶口2111人;外來人口1140人。全村13個村民小組中征地撤組6個;全村有落戶企業13家,實現產值2872萬元,上繳稅收227.96萬元;實現種植業產值623.5萬元,養殖業產值31萬元;村年總收入173.33萬元,可支配收入108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4萬元。
建置沿革 周浦地區在南北朝至唐初由西向東成陸,姚橋村境域是成陸較早的村之一,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姚橋村得名于姚家老石橋。清代,姚橋村境域屬南匯縣長人鄉十七保。解放初,為周浦市姚橋鄉的7村、8村、9村和橫沔西舍村的1個自然村。1951年撤銷周浦市建制后,改為沈莊區姚橋鄉7村、8村、9村和橫沔區怡園鄉西舍村的1個宅村。1956年2月,屬沈莊區姚橋鄉。1957年農業合作化時期,屬姚橋鄉第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后,為周浦公社5營4連、5連、6連。1959年,改為周浦公社姚橋大隊。1984年,改為姚橋村,隸屬于周浦鄉。1995年6月,原周浦鎮和周浦鄉的建制撤銷,建立新的周浦鎮,姚橋村隸屬于周浦鎮。2002年7月,原周浦鎮、瓦屑鎮建制撤銷,建立新周浦鎮,姚橋村隸屬于新的周浦鎮。
經濟發展 姚橋村境域歷來以種植糧、棉、油菜為主。解放前產量很低。解放后依靠集體力量,改善排灌設施,推行機械耕作,實行科學種田,產量逐步提高。1956年,姚橋鄉自籌資金在9村(現在的姚橋村1組),建成南匯縣第一座7.5千瓦動力的排灌泵站,配有明渠880米,灌溉農田21.30公頃,1957年,創辦農業生產實驗區,大學生前來支農,搞科學種田實驗。1967年4月,姚橋大隊在周浦公社的大力支持下,建造星火和燎原2個泵站,實現排灌電氣化。1981年,姚橋大隊糧食面積為58.1公頃,畝產760.5公斤,總產達662.5噸;棉花面積49.9公頃,畝產皮棉52公斤,總產達38.8噸;油菜面積13.78公頃,畝產261公斤,總產達73.2噸。20世紀90年代后,姚橋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糧食和經濟作物面積。1991年,全村糧食面積為90.66公頃,畝產717公斤,總產975.5噸;棉花12.73公頃,畝產皮棉56.1公斤,總產10.70噸;油菜籽45.93公頃,畝產160公斤,總產110噸;蔬菜面積36.10公頃,總產1299噸。
2001年,姚橋村糧食種植面積為69.10公頃,糧食總產量557.80噸,平均畝產538公斤;生豬上市2013頭;種植業產值396.60萬元、養殖業產值687.94萬元。2010年,姚橋村實現種植業產值623.5萬元,養殖業31萬元。
姚橋村于70年代開始創辦工業企業,主要企業有:上海滬南紡織器材配件廠、南匯懸掛輸送機廠、滬浦金屬構件廠、周浦時新五金廠等。1981年,實現工業產值120.5萬噸,創利潤37.20萬元。1991年,實現工業產值396.60萬元,創稅利297萬元。2001年,實現工業產值1016.3萬元。
2010年,姚橋村內有落戶企業13家,實現產值2872萬元,上繳稅收227.96萬元,村收入173萬元,可支配收入108萬元。
20世紀70年代,姚橋大隊社員年人均收入305元;80年代,姚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850元;1995年,年人均收入4400元;2001年,年人均收入6620元;2005年,年人均收入 8221元;2010年,年人均收入1.1855萬元。
2003年,周浦鎮政府在姚橋村3組銀丁宅南首建造周浦公園;2005年5月1日,周浦公園開放。公園占地13.4公頃,園內有棧道小亭、活動廣場、池塘、河浜游船、垂釣等設施,景色幽雅、空氣清新。成為周浦地區居民休閑、鍛煉、娛樂的首選之地。
社會事業 姚橋村境域曾有小學1所、幼兒園1所。1998年有村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圖書室、乒乓球室等;全村有將近10公里的水泥路通到各自然村宅。1990年,全村村民多參加周浦鎮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至2010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有1048人,參報率達100%。
1989年,村民參加周浦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93年,參加南匯縣農村養老保險。至2000年投保率達98%。2010年,姚橋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1271人,投保率達100%。是年,享受小城鎮養老的有1271人。
2003年,姚橋村建成文化活動中心、村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農家書屋、健身房、紅十字會活動室等。是年,姚橋村實施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垃圾房5座。2007年,姚橋村大規模整治河道,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拆除陳亮違章建筑650平方米,建立村民健身點2個。2008年,姚橋村籌資30多萬元在村委會東側建成活動中心,室內面積有300多平方米,建200多平方米的籃球場等。
2005年起,每逢重陽節,姚橋村給6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放重陽糕,給70歲以上老人發放慰問金及實物;每年春節支出8.8萬元,給困難家庭以及困難老人;每年對大病、重病人員給予大病救助,每年一次為老年人體檢,每二年一次進行婦科檢查。
所獲榮譽2005~2008年,姚橋村被評為南匯區文明村;2005~2007度,被評為南匯區紅十字會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被評為上海市村務公開示范村;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整潔村、上海市健康村、南匯區紅十字會“博愛村”、 “人人動手,清潔家園”紅旗村、南匯區學習型社區;2006~2007年度,被評為南匯區人口與計劃生育先進集體;2009~2010年度,被評為上海市健康村、浦東新區文明村、浦東新區先進健康單位、浦東新區先進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浦東新區企業聯合工會先進職工之家,獲得浦東新區“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組織獎”。
歷任領導1959~2010年,0姚橋村(大隊)總支(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張根興、顧根生、顧全福、楊海江、顧祥龍、袁明、王根初。
1959~2010年,姚橋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大隊長)先后為:楊洪生、沈仲良、楊海江、楊富弟、顧祥龍、顧雪娟、湯亞弟、王根初。
人文歷史
顧全興又名顧潛馨,姚橋村1組人。他是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職業畫家。1952年5月,出生于一戶貧困家庭,自幼酷愛畫畫,刻苦鉆研工筆花鳥畫。顧全興編輯、出版工筆花鳥年畫16幅,畫冊4本;先后在上海朵云軒、深圳植物館、新加坡河畔藝術中心、上海畫廊等地開畫展10多次。他的美術作品多次參加各省市展覽,有多幅美術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家協會、深圳博物館、新加坡書畫鑒藏園地等收藏。顧全興畫家深厚的畫筆功底,取得的成就事跡,在上海當代書畫家名典、世界華人藝術家名人錄中均有詳細記載。
老地名
孟太堂姚橋村部分村民信仰佛教,在周浦公園東側建有孟太堂,逢年逢節,信佛的村民前往開展佛教活動。
亞瑟天主堂位于姚橋村9組。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成,供信天主教的村民做禮拜。
啟秀萬年橋又名紫東高橋,位于姚橋村1組七灶港和八灶港交匯處。此橋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朱錦昌建造,是座跨八灶港的環洞石橋,橋寬3米多,橋高20多級石級,氣勢宏偉,登上橋頂,向東瞭望,七灶港、八灶港向東伸展,兩側田野美景盡收眼底。有周浦十大景點之一的美稱。在人民公社時期,石級拆除,建成平橋。
張家竹園 又名竹園宅,位于姚橋村3組,該宅居民都姓張。據傳明代萬歷年間,有名姓張的人在華亭縣做官發了財,在家鄉建造四棣進深的宅邸,屋前有儀門頭、石獅子,屋后有石駁岸,房屋兩側有0.67公頃的大竹園,故稱張家竹園。姓張子孫興旺,竹園宅南側、西側都有較大規模的張姓宅村,西側的張家宅,又名銀丁宅。
銀丁宅 即張家竹園西側的張家宅。據說,至清代,該處有位姓張的人士在周浦鎮上開設銀樓,經營金銀首飾,生意興旺,腰纏萬貫,人稱“銀大少爺”。這位張氏少爺從老宅到周浦之間買了許多土地,去周浦鎮腳踏自己的田地僅差0.11公頃,他妄想到鎮上步步踏在自己的土地上,欲購買近鎮華家的0.11公頃土地,張氏大少爺為顯示其財勢,想用銀元鋪滿華家這塊土地作買價,買下后達到出門都踏上自己田地的目的。而華姓要挾張氏,提出必須用銀元側鋪滿田方才肯出讓,結果未能成交。張氏大少爺的夢想終成泡影。銀丁宅之稱,系張氏顯示自己富有銀子而得名。
鯉魚背位于姚橋1組七灶港。此處有段彎彎曲曲的地方形如魚背脊, 魚背頭部在東、尾部在西;又因河寬水深,魚源豐富,特別是鯉魚較多,故民間把此段河稱為“鯉魚背”。鯉魚背有個傳說:古時候該段河道有條鯉魚,經過數百年的-,成了鯉魚精,經常上岸吃居民和牲畜。一天,有位仙人經過鯉魚背時,聽到居民怨聲載道,危害人間的鯉魚精罪大惡極!于是,這位仙人向當地農民借了一把鋤頭,把鯉魚精從港灣里拉到田間,用鋤頭敲死。鋤頭敲的地方有了一個坑,鯉魚躺的地方成了一塊低地。當地農民曾多次挑土填埋,也無法填平。鯉魚精死后,肚子里的魚子流到了七灶港里,因此鯉魚背附近的河塘里鯉魚較多。
捉魚場又名許家宅,位于周浦鎮東紫東高橋東側,。此處是周浦地區的主干河道六灶港、七灶港、八灶港和咸塘港的交匯處,水清河深,魚源豐富,離鎮區較近,水產銷售方便,此地的居民大多以捉魚為主,歷史悠久。據傳有18代,捉魚場由此聞名。
魚秧灘位于姚橋村8組。相傳清代末,每年春秋兩季,浙江省的魚秧船到此推銷,供附近農民在宅河內放養,熟悉的農民可以賒欠魚秧錢。春放秋收,習以為常,魚秧灘由此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