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村位于周浦鎮的東南角,東與瓦南村、界浜村接壤,西與牛橋村相鄰,南與新場鎮坦西村相連,北與康橋鎮新苗村相接。紅橋村于2002年11月由原水門村、紅橋村、民治村合并組成。村里水路交通便捷,區級河道流經紅橋村的有五灶港、六灶港、七灶港,河寬水深,是水上交通的主要河道;東西向的戴家漕、培灶港、小石橋港流經紅橋村境域,南北向的五號橋港貫穿紅橋村中部。陸路交通有東西向的周祝公路橫穿紅橋村中部。2005年,上海國際醫學園區落戶紅橋村,又建成申江路、康新公路、機場高速公路及園區內多條支路,使紅橋村的陸路交通更加便捷。村民主要姓氏有:顧、范、徐、王、張、趙、黃、周、龔等,其中顧姓為最多。全村自然宅村61個。
2010年,紅橋村轄33個村民小組,2018戶,戶籍人口4932人,全村面積為5.7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1.6公頃。糧田面積94.6公頃。常年菜田面積62公頃,果樹面積15公頃,魚塘13公頃,實現農業總產值2047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413萬元,養殖業產值634萬元;全村有落戶企業9家,實現產值1962萬元,稅收188萬元;村總收入499萬元,可支配收入288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219元。
建置沿革 原水門村東與原陸弄村為鄰,南與原坦直鎮相鄰,西與原漁潭村連接,北與原紅橋村接界;下轄10個村民小組,全村530戶,1282人。清代,水門村境域屬長人鄉下鄉十七保五區舊二十一圖。民國時期,屬瓦屑鄉二保、四保地區。解放初,為沈莊區漁潭鄉、怡園鄉及新場鄉的橫浜村、牌樓村、賬房村、五灶村的一部分。1954年,屬沈莊區漁潭鄉四社、五社、十七社、十八社及新場區坦直鄉五灶的一部分。1957年,屬坦直鄉漁潭一社。1958年,屬周浦公社6營4連、6連、7連。1959年,屬瓦屑公社牌樓大隊。1981年,改名為水門大隊。1984年,改為水門村,隸屬于瓦屑鄉。
原紅橋村位于周浦鎮東南部,距周浦集鎮約6公里;東與原陸弄村相連,南與原水門村為鄰,西與原牛橋村接壤,北與原民治村為鄰。原紅橋村下轄12個村民小組,全村596戶,1385人。清代,原紅橋村境域屬長人鄉下鄉十七保五區舊二十一圖。民國時期,屬瓦屑鄉四保、五保、八保地區。解放初,為沈莊區漁潭鄉布莊村、賬房村及怡園鄉黑橋村一部分。1954年,屬沈莊區漁潭鄉幸福二社、六社及怡園鄉五社。1957年,為橫沔鄉及中心鄉漁潭二社。1958年,屬周浦公社6營。1959年,屬瓦屑公社黑橋大隊。1966年6月,改名為紅橋大隊。1984年,改為紅橋村,隸屬于瓦屑鄉。
原民治村東與康橋鎮原新廟村、窯墩村相接,南與原紅橋村為鄰,北與康橋鎮原怡園村接連,西與原牛橋村連接。下轄11個村民小組,全村530戶,1140人。清代,民治村村域屬長人鄉下鄉十七保五區新二十一圖、新二十二圖。民國23年,屬船坊鄉一保、二保地區。解放前夕,屬瓦屑鄉八保。解放初,為橫沔區怡園鄉民治村麥家村、中心村一部分。1954年,屬沈莊區怡園鄉三社。1956年2月,怡園鄉部分地區并入瓦屑鄉,民治村境域歸屬瓦屑鄉。1957年,瓦屑鄉并入橫沔鄉,民治村境域屬橫沔鄉瓦屑五社。1958年,屬周浦公社6營。1959年,改為民治大隊,隸屬于瓦屑公社(是年10月,民治大隊劃出3隊40戶、122人、耕地面積18.40公頃,建果元大隊,種植桃、梨、桔等果樹;1984年改為果元村;1985年8月21日,果元村撤銷,并入窯墩村)。1984年,民治大隊改為民治村,隸屬于瓦屑鄉。
1994年8月,瓦屑鄉建制撤銷,建立瓦屑鎮,原水門村、紅橋村、民治村瓦屑鎮。2002年7月,原瓦屑鎮、周浦鎮建制撤銷,建立新的周浦鎮,原水門村、紅橋村、民治村隸屬于新的周浦鎮。2002年11月,原水門村、紅橋村、民治村合并,建立新的紅橋村。
經濟發展 原水門村、紅橋村、民治村均以種植糧食、棉花、油菜為主。
原水門村農業用地108.7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6.48公頃,果園林地面積4.73公頃,水產養殖面積7.13公頃;1992年,原水門村糧食產量817.52噸,棉花總產量(皮棉)14.10噸,油菜籽產量107.80噸,蔬菜產量296噸,西甜瓜產量295噸,水果5.60噸;養殖業以飼養肉豬、家禽為主;1959年,建副業中心場;1975年開始養雞、鴨;1987年,開挖精養魚塘2公頃;1987年,上市生豬978頭、水產品22.50噸、家禽1.90萬羽、鮮蛋19.05噸;1992年,上市生豬633頭、水產品22噸;2001年,原水門村生豬圈存1700頭,上市肉禽2萬羽、鮮蛋30噸、水產品18噸,實現種植業產值210萬元,養殖業產值150萬元。
原紅橋村有農業用地99.5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7.57公頃,果園林地面積6.17公頃,水產養殖面積5.80公頃;20世紀80年代后期,糧田面積減少,增加經濟作物;1992年,紅橋村糧食產量666.18噸,棉花總產量(皮棉)6噸,油菜籽產量74.90噸,蔬菜產量414噸,西甜瓜產量276.50噸,水果17噸;紅橋村養殖業以飼養肉豬、母豬、家禽為主,1959年建副業中心場;1979年,與瓦屑食品收購站聯營,建千頭養豬場,1993年由私人承包經營;1987年,原紅橋村上市肉豬1549頭、水產品5.61噸,出售家禽2.20萬羽、鮮蛋13.10噸;1992年,上市肉豬771頭、水產品7噸,出售家禽3萬羽;2001年,生豬存欄1080頭;是年,原紅橋村實現種植業產值386萬元,養殖業產值360萬元。
原民治村農業用地103.79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4.67公頃,果園林地面積14.82公頃,水產養殖面積4.30公頃;1992年,民治村糧食總產量605.82噸,棉花畝產(皮棉)61公斤,總產4.40噸;油菜籽畝產107公斤,總產64.30噸。養殖業以飼養豬、家禽為主;1958年,建大隊副業中心場;1968年,發展飼料加工;1981年,創辦養貂場;1982年,養殖業總收入6.85萬元,上市生豬758頭、肉禽3650羽、鮮蛋10噸;1984年,副業場由私人承包經營;1992年,原民治村上市生豬1122頭、肉禽1萬羽、水產品8噸,食用菌產值1.60萬元,兔毛產值13.50萬元,糧食總產量605.82噸,棉花畝產(皮棉)61公斤,總產4.40噸,油菜籽畝產107公斤,總產64.30噸;2001年,生豬存欄2200頭,糧食總產量700噸;2001年,原民治村實現種植業產值240萬元,養殖業產值150萬元。2010年,紅橋村實現農業產值2047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413萬元,養殖業產值634萬元。
1958年,坦直供銷合作社在水門大隊8隊私人住宅內開設下伸店。1959年,瓦屑供銷合作社在3隊開設下伸店;1972年,下伸店由大隊接辦;1973年下伸店搬遷至大隊建造的新址。1983年,下伸店由私人承包經營。1966年,紅橋大隊設有供銷合作社下伸店。1968年,由大隊出資在周南公路紅橋車站建造商業用房,下伸店擴大為合作商店,經營商品除日常生活必需品外,尚有五金、百貨、棉布、煙糖、肉類等,有售貨員12人。1970年,供銷合作社在民治大隊2隊建下伸店,有營業員2人。1976年,遷址于6隊。1982年,由私人承包經營。
1958年,周浦公社創辦磚瓦廠;1962年,磚瓦廠歸屬水門大隊,1968年停辦。1966年,水門大隊創辦120目硫磺粉碎廠;1968年,籌辦3R雷蒙機粉碎工業用煤;1980年,水門大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硫磺粉碎、麻袋、塑料袋等;實現工業產值49.30萬元,創利潤20.15萬元。20世紀90年代,村辦工業企業先后以承包、資產轉讓等方式實行經營機制轉換。2001年,原水門村有磨粉廠、合金廠、興達化工廠等租賃經營企業,有三水耐火材料廠、匯麗集團五分廠等聯營企業,主要產品有防水涂料、鐵合金冶煉鎂砂、潤滑瀝青等,實現工業產值800萬元,創利潤51.70萬元。原紅橋村工業起步于民國19年(1930年)吳志奎創辦的黑橋艾絨廠,至2001年尚留1個車間繼續生產艾絨;1956年,建立黑橋綜合廠;20世紀60年代,又相繼開辦木業、服裝等工業企業;70年代,創辦紅橋塑料廠;1983年,紅橋大隊綜合廠主要產品有顏料蓋子、艾絨等,實現工業產值40.50萬元,創利潤13.20萬元;90年代,村辦工業企業先后以轉讓方式實行經營機制轉換。2001年,紅橋村有紅橋塑料廠、上海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輝煌實業有限公司等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200萬元,創利潤42.49萬元。2001年,紅橋村有紅橋塑料廠、上海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輝煌實業有限公司等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200萬元,創利潤42.49萬元。原民治村工業創辦于1969年,有小五金、儀表、縫紉、刀具、冶煉等行業;1976年,建立民治大隊綜合廠;1983年,民治大隊綜合廠主要產品為手套、小五金等,實現工業產值34.50萬元,創利潤10萬元;90年代,村辦企業先后以轉讓方式實行經營機制轉換;2001年,民治村有民治窯廠、民治硫酸廠、飛豪壓鑄廠等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310萬元,創利潤19萬元。
至2010年底,紅橋村有工業企業9家,實現產值1962萬元,上繳稅收188萬元。
2005年,紅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8125元;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11219元。
社會事業 民國初期,原水門村區域始辦私塾;民國36年(1947年),在副業中心場宅基創辦益智小學,有學生30多人,1949年,學校更名為五灶小學,1953年,在原水門村8組辦橫浜小學,有學生30多人;1971年,五灶小學遷址,新建校舍,擴大為完全小學;1993年,合并至瓦屑中心小學。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黑橋(原紅橋村4組)開辦黑橋小學,至1949年,有教師2人、學生80多人;1960年,擴建為完全小學;“0”開始,更名為紅橋小學;70年代初,紅橋小學招收初中班,改辦為紅橋“五·七”學校;“0”結束后建校舍,辦紅橋中學,設3個班,后為瓦屑中學分部;1989年,紅橋中學并入瓦屑中學;1993年,紅橋小學并入瓦屑中心小學。民國25年(1936年),在原民治村2組建東周小學,有教師1人、學生35人;民國28年(1939年),轉為公立學校,校名改為民治小學;解放后的1967年,建校舍7間,擴大為完全小學;1993年,并至瓦屑中心小學。
1964年,水門大隊培養“赤腳醫生”2人,創辦大隊衛生室。1956年,瓦屑聯合診所派醫生在當時老黑橋地段設診所;1964年,紅橋大隊設衛生室,培養“赤腳醫生”2人。民國13年(1924年),醫生范伯仁在原民治村1組老宅設喉科診所,以祖傳秘方配藥治病,在浦東地區頗有名望;1970年,民治大隊創辦衛生室;1980年后,培養“赤腳醫生”4人。1964年,水門、紅橋、民治大隊均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68年,擴大合作醫療報銷范圍,只收掛號費5分,醫藥費全報。2000年,村民均參加南匯縣大病保險,病人每年累計可報2萬元。
2010年,紅橋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2116人,收費總金額465520元,參保率達100%;對大重病補助38人次,計77695元;補助重殘14人次、助學金40人次,計20100元;補助低保困難戶25戶和支邊支疆人員23人次,共10910元。是年,還為779位老年人購買意外保險;有49名愛心人士“無償獻血”。
1993年起,瓦屑鄉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村民積極投保。至2001年,投保率達99%。2010年,投保的3944人,投保率達100%。是年,紅橋村享受小城鎮養老的有3944人。
1980年起,水門、紅橋、民治大隊對老年社員實行養老退休補貼,凡年滿66周歲的男、女老年人每月補貼10元。原水門、紅橋、民治村每年在年底為困難戶送上春節慰問金。三村合并以后,每逢重陽節對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重陽糕和慰問金,對患有大重病、長期患病人員進行救助,并對兩勞釋放人員進行慰問和就業指導,每年為老年人體檢1次,開展洗腳活動1次,每兩年為育齡婦女普查1次。
至2001年,原水門村建成水泥主干道2公里、鋼渣便道5公里;原紅橋村建成水泥主干道4.35公里、鋼渣便道3.88公里;原民治村建成水泥主干道2公里、鋼渣便道6公里;3個村村民委員會駐地設有衛生室、商店、老年文化活動室,有線電視普及村民家庭。
2007年,紅橋村對33個村民小組實施農村改水工作,到戶進行自來水管更換,2008年,啟動“白色路面家家通”工程,計劃三年完成,結果提前一年基本完成。2009年,完成危橋改造8座,其中4座15噸級,4座5噸級。建成A型垃圾房7座。2010年,紅橋村著手對民治路實施“白改黑”工程,并建成通車。
至2010年,紅橋村有文化活動中心,配套有村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農家書屋、乒乓球室、放映室、棋牌室、健身室、籃球場、健身點和陽光舞臺等。1986年,由民間藝人成立瓦屑鄉聯誼民樂隊,后成為江南絲竹演奏隊,成為紅橋村的特色;民間藝人自發定期集中,交流技藝,并常在各個街鎮、行政村進行演出。
所獲榮譽1989~1990年度,原紅橋村被評為南匯縣文明單位;1995~1996年度,原水門村被評為南匯縣文明單位;1997~1998年度,原水門村、紅橋村被評為南匯縣文明村,2000~2001年度,原水門村、紅橋村被評為南匯縣文明村;2000年,原水門村、紅橋村被評為上海市衛生村。
2003年,0紅橋村總支委員會被評為“上海市五好村黨組織”;2002~2010年,紅橋村曾5次被評為上海市安全小區;2003~2010年,曾3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村;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村民委員會、上海市敬老村委員會、2004年,被評為上海市整潔村;2007~2009年,曾3次被評為南匯區“矛盾糾紛不出村星級單位”;2008~2011年,曾2次被評為上海市衛生村;2009~2010年,0紅橋村總支委員會被評為南匯縣“五好黨組織”。
歷任領導1959~2001年,原0水門村(大隊)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徐寶根、李根度、申新根、徐寶根、趙坤芳、孫桂龍、趙來根、王桂福、張勤初、邵志偉、顧永明、孫衛榮、王文忠。1959~2001年,原0紅橋村(大隊)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倪永泉、蔡士杰、顧友祥、范榮根、顧全根、顧美芹、馮志敏、汪建強、顧永明、馮新。1959~2001年,原0民治村(大隊)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周生山、張鑒新、徐根法、張金根、范新龍、陸坤伯、周明初、張金根、顧文標、周世榮、李繼峰、吳迪。2002~2010年,0紅橋村總支(支部)委員會書記先后為:馮新、馮志敏。
1959~2001年,原水門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大隊長)先后為:趙水根、顧小毛、祝水龍、孫桂龍、顧林根、王桂福、趙龍飛、顧小毛、邵志偉、范建飛、李繼峰、孫衛榮、傅士年。1959~2001年,原紅橋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大隊長)先后為:馬水根、徐錦山、顧榮生、龔才良、徐錦標、顧海根、馮志敏、龔才良、沈云長、馮新。1959~2001年,原民治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大隊長)先后為:范永興、顧林生、周生山、徐根法、張金根、范新龍、周秋生、張金根、范耀根、周永標、顧珍娣、顧利忠、吳迪、顧利忠。2002~2010年,紅橋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先后為:傅士年、馮新、沈龍奎。
1977 年,顧全根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
1977 年,傅進根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
1978 年,趙小弟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
1987年,朱秀芳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
1904年,馮新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
1905年,馮新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人文歷史
顧允貞明末,南匯縣黑橋(現屬浦東新區周浦鎮紅橋村)人。字秋宇,號竹屏。明萬歷十年(1582年)舉人,授南陽府通判,遷工部員外郎。任間,嘗陳時事數千言,因未被采納而辭官歸里。明崇禎三年(1630年),受薦授禮科事中,再擢工部郎中,皆稱疾不就。工詩,著有《綏祿堂集》、《聽松軒吟稿》。
顧翯清咸豐年間,黑橋(現紅橋村)人,字高羽,號秋巖。清光緒二年(1876年)歲貢。張文虎門生。勤學好問,工詩善文,亦精文字訓詁學。課徒自給,家雖貧,卻好為善。著有《怡顏書屋稿》。
顧麟清咸豐年間,黑橋(現紅橋村)人,字祥甫,號趾卿,又號雙紅豆子,中年居上海市區。晚年歸居周浦鎮。清同治六年(1867年)舉人,學識淵博,工詩詞。晚年力究醫學,亦頗有成。著有《靈素表徽》、《內經疏證》等。
黑橋又名紅橋,橫跨在原北六灶港彎角處,東西向,石拱橋,因石呈黑色,俗稱黑橋,正式橋名為“壽凝橋”。“0”中,群眾把“黑橋”改為紅橋。此橋于1970年拆除。
水門又名牌樓,據傳,清朝前期,南匯地區的部分漕糧經五灶港運出,在西孫家宅(水門村)設中轉站暫存漕糧,由孫家保管,西孫家宅位于五灶港的一條南支流兩岸,孫家為了安全防范,在該支流接近五灶港處兩岸打木樁,建造木閘門1座,人稱水門。水門建筑一直殘存到20世紀20年代。水門區域還曾有兩座石牌坊,俗稱牌樓(現已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