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霖基督教圣會堂位于蓬萊市區畫河西沿,又稱畫河基督教堂,登州圣會堂,是今年新增的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世紀,登州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頗為活躍的地區。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美國南浸信會傳教士海雅西在蓬萊創立了華北地區最早的浸信會組織。同治十一年(1872年),美國南浸信會傳教士高第丕夫婦,于蓬萊城畫河橋南西側建基督教堂,時稱“登州圣會堂”。登州圣會堂為歐式建筑,由禮拜堂和鐘樓聯體構成。東部禮拜堂為單層結構,四開間,東西長20.58米,南北寬9米,建筑面積185.22平方米。神壇坐東朝西,正中設洗禮池,兩側為更衣房,堂內可容納300多人。西部鐘樓為三層,一層為玄關(過廳),大門面西,內有兩耳門向東通禮拜堂,兩耳門之間的墻面上
戚繼光祠堂位于蓬萊閣府前街東側,明崇禎八年為褒揚戚繼光而建,賜額“表功祠”。祠堂于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1985年征為國有,并全面修復。戚繼光祠為三進院落家廟式建筑。門房、正祠各三間,均為單檐磚石木結構,占地595.1平方米。門房座東面西,門外兩側各有石獅一尊。門扇上陰刻楹聯“千秋隆典,百戰著勛名”,橫額“海上威風”。門房以東為過堂。過堂坐東面西,有前廊。前廊兩側陳列刀、-、劍、戟等古代兵器12件。過堂正中立屏風,上懸戚繼光像。經過屏風,出過堂即為正祠,正祠座北朝南,門上方懸陰刻匾額“戚武毅公祠”。正殿中央暖宮塑戚繼光座像。四面墻壁鑲嵌介紹戚繼光生平事跡的圖版。祠內還懸掛郁達夫、歐陽中石等書法家題詞、題聯。正祠院內有明代銀杏一株,鉆天
武霖上水門編號:編號4-305-3-041時代:明武霖上水門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是登州“母親河”畫河入城的重要通道。它由三個相同的拱券門洞組成,門洞原設有閘門,現閘槽仍存。洞前使用巨形條石砌成楔形,用以分水和減緩水流沖擊,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特色的水門設施。2009年,市文物局對其進行保護性修復。2013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煙臺市蓬萊市紫荊山街道武霖社區保護內容:保護范圍內的所有歷史建筑、構筑物、碑刻、古樹名木及其他各類文化遺存。
欒調甫故居位于蓬萊市紫荊山街道辦事處武霖社區,年代為清代。欒調甫舊居現保留清式建筑一幢,占地面積378.88平方米。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欒調甫故居被公布為煙臺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故居外墻向外20米。
基督教圣會堂位于蓬萊市紫荊山街道辦事處武霖社區,年代為1872年。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基督教圣會堂被公布為煙臺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教堂四周外墻向外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