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頭村位于萊城東南12公里、顏莊鎮政府駐地西4公里處。北鄰北官莊,南鄰曾家莊,東鄰埠東村,兩鄰南官莊。傘村現有519戶,1493口人,耕地面積1153畝,山場面積500畝。
據《劉氏譜》記載,清朝初年吳姓由山西遷此建村。河,河水繞村而過,取名攔頭,后取諧音為瀾頭。
該村建國初屬埠東鄉;1957年后分別隸屬顏莊公社、顏莊辦事處、顏莊鎮。
瀾頭村為周邊10多個村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顏莊鎮第二中學、顏莊鎮衛生院分院、顏莊農村信用社分社、瀾頭農貿大集、萊鋼石灰石礦均在該村。境內有花雨山、培頭崮、瀾水河、龍潭水庫。
龍潭水庫修建于1966年,蓄水50萬方,供村民吃水、澆地。1978年起,村里投資50萬元,先后打機井5眼,使大部分耕地成為水澆田。1996年春,村里投資10萬元,戶戶通上自來水。
瀾頭村人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在民國初年,由于兵荒馬亂,匪患四起,瀾頭村人為保家鄉一方平安,于早年間就在村子周圍修筑了圍墻。圍墻高約4米,寬約3米,墻體全為石頭砌成。整個圍墻分別設東、西、南、北四門,為防土匪賊寇的侵擾起了一定作用。1940年,日寇一個大隊兵力攻打瀾頭村。敵人用大炮摧毀圍墻,終于攻進了村內。瀾頭村民毫不畏懼,奮力抵抗,但因敵我力量懸殊,戰斗失敗。日寇破圍后,在村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民受盡敵人蹂躪的苦難。當時在保衛村子的戰斗中犧牲了5位村民,他們是:劉榮華、劉榮亭、王丙芹、許士謙、高奉太。在解放戰爭中,瀾頭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青年婦女日夜為部隊做軍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為部隊送糧、送草。更有20多名有志青年毅然參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戰,奮勇殺敵。其中,吳鳳勉在孟良固戰斗中光榮犧牲;劉宗一、劉軒在淮海戰役中犧牲;他們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據統計,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共有27名烈士。
瀾頭村人十分注重文化教育。1949年村里就成立了學校。當時的辦學條件差,學校以復式教學班為主。一至四年級十幾名學生都在一個教室里念書。當時任教的教師是吳學林。1955年發展成為4個獨立教學班的初級小學。先后有段倫補、呂紹清、李松林等老師任教。1962年改成六年制完小,以后又改成五年制小學。如今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學生在校人數增至100多人。自1979年恢復高考以后,村里共考入大中專學校的學生100多名。1978年畢泗軍考入泰安師專,這是恢復高考以來,村里考出的第一個大專生。以后又有劉雪峰、劉雪梅兄妹倆分別考入青島化工學院和青島醫學院。畢研勤考入山東財政學院后,又考入上海海運學院就讀研究生。現在,在全國各大院校就讀研究生的學生共有4名。
瀾頭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村民劉美臣,1929年北京大學畢業,曾任山東省政協秘書長。劉志浩,1945年參加革命,曾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吳和生1938年入黨,當過新甫縣組織部長,后在北京任第七工業機械部部長。劉榮堂1935年參加堇命,曾任山東礦業學院副校長。吳化熙,1946年當兵,后任西南林業總局副局長。劉化一,1934年參加革命,曾任鞍山鋼鐵廠廠長。吳茂軒,1971年當兵,轉業后從事公安工作,現任萊城區公安分局局長。
改革開放以來,瀾頭村經濟大發展。1995年,該村與萊鋼石灰石礦聯合采白云石,使該村年增收入20余萬元。近幾年,瀾頭村突出地方特色,調整農業結構,創出了一條條致富新路子。舉辦畜牧養殖,大力種植黑紅山楂、紅袍花椒、生姜等,這些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瀾頭村所出的農副產品,大都是優質產品。這里的山楂個大肉厚,酸甜可口;紅袍花椒粒大色紅,香味濃郁;瀾頭山羊個頭適中,肉質鮮美。瀾頭村有全萊蕪交易規模很大的羊市,年成交量3萬只以上。該村是顏莊鎮種姜較早的村,如今村里又投資30多萬元,完善水利設施配套工程,調動了村民種姜的積極性,2002年新增姜地360畝。瀾頭村自1996年至1998年連續三年被評為萊蕪市文明單位,連續多年被顏莊鎮黨委、政府授予“雙文明”單位稱號。
現在,瀾頭村人正以新的步伐,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