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道村位于萊城東17.5公里處,顏苗公路從村西穿過,因址在三岔路口,故名岔道村,曾名至道村,后改稱岔道村,蟠龍河從村西流過,注入汶河。北面是下朱家店村,南面是下三山村,西面是呂家峪村,東面是上三山村。村中有年代久遠的“十二生肖柏”。盛產花生,全村360口人,耕地面積1318畝。
岔道村共有4姓氏。據《呂氏家譜》記載:明朝初年,呂姓遷此建村,呂姓為第一大家族,占全村人口總數的95%,還有狄、張、洪姓,洪姓人口較少,但遷居時間最長,為坐地戶。
1958年3月,辛莊區改為辛莊鄉;10月改為辛莊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岔道村屬徐店管理區;1984年4月,改人民公社為辦事處,徐店管區改為徐店鄉;1985年10月辦事處分為辛莊鎮和鐵車鄉,岔道村屬辛莊鎮徐店管理區;2000年1月,鐵車鄉和辛莊鎮合并為辛莊鎮,岔道村屬辛莊鎮徐店管理區至今。
岔道村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極富有革命精神。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積極支援人民子弟兵,支前民工隊隊長呂玉先同志,生于1921年,1945年參加革命,加入中國0,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失蹤,1950年被追認為烈士;呂星銀同志,生于1924年,1945年參加革命,為華東野戰軍八縱二十三師六十九團戰士,1947年7月在菏澤戰斗中犧牲,當時為班長。在戰斗中犧牲的烈士還有呂自范、呂元經、呂品儒、呂玉現、呂永忠等同志。在幾十年革命斗爭中,出了一大批革命老干部,比較出名的有遼寧省錦州市廣播電臺臺長呂玉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呂英明。
岔道村交通方便,顏苗公路從村西通過。萊城至苗山的客車班車每半小時一次,貨車絡繹不絕。農副產品運得出,價格高。全村有52位個體戶從事仔豬販賣。淄川、博山的商客經常來岔道聯系仔豬交易。交通的便利使岔道的交通工具也與日俱增。全村有汽車5輛,三輪車93輛,摩托車61輛,拖拉機6部,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加快了全村經濟的發展。
岔道村水利資源豐富,蟠龍河流水不斷,楊家橫水庫灌渠橫貫村北。1969年村民開山劈石,修建了二虎山水渠1500米,1973年建小林山水渠500米,緊接著1974年建家西水渠500米。兩縱兩橫的水渠,加上6眼機井,全村糧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水利水源條件的改善加快了全村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高效綠色農業不斷發展,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全村有275戶用上了自來水,占全村總戶數的80%。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岔道人更是抓住了致富良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有4人搞客運出租,52人干起了仔豬販運。大力發展養殖業,養豬專業戶呂春燕有欄圈20間,每年出欄仔豬、肥豬260頭,獲純利3萬余元,并不斷擴大規模,成為養豬大戶。販賣仔豬個體戶呂自樹,近幾年每年收入不下2萬元,蓋上了前后出廈的瓦房,又買上了面包車讓兒子搞出租,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發展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岔道人更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村民全部用上了電燈,住上了瓦房,用上-了自來水,看上了彩色電視,60%的戶按上了電話,成了電話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奔上了幸福生活。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岔道人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富裕,走向文明。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