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冶行村位于萊城東南30公里、距黃莊鎮政府南5.3公里處。東西約4公里,南北約2公里,東鄰通香峪和尚峪村,西接大上峪村,南與新泰市的路踏泉、旋崮河村接壤。地處山區,耕地1710畝,1671口人。
據《陳氏族譜》載:“陳姓明洪武年間自-縣遷居萊蕪,清中葉遷至青冶行。”因為出土了冶煉爐、鍋、礦坑,人們以為是商周冶煉青銅的地方,故取名青冶行。村有陳、段、楊、桑等13姓,陳、段兩姓居多。
新中國建立前青冶行村隸屬蒙陰縣;民國初年為蒙縣北一區,下設九社,青冶行村歸歷山社管轄;1939年在黃莊一帶成立人民政權屬蒙陰管轄;1940年歸新泰管轄,1941年又劃歸蒙陰;1942年劃歸博萊縣;1944年7月博萊縣撤銷復歸蒙陰縣;1945年5月,劃歸沂源縣為第六區;1957年撤區設鄉,青冶行歸黃莊鄉管轄;1958年成立黃莊人民公社;1984年,黃莊區下設黃莊鄉、丈八丘鄉、東王家莊鄉,青冶行屬丈八丘鄉;1985年撤區設鄉鎮,青冶行歸黃莊鎮;1991年,萊蕪劃為地級市后,歸萊蕪市;1993年,萊蕪升為地級市,設鋼城區,青冶行村屬鋼城區黃莊鎮政府管轄至今。
青冶行村人在黨的教育和領導之下革命熱情高漲。1939年黨就在該村成立新蒙陰縣青冶行鄉政府。在黨和抗日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了抗日“鄉中隊”。當時村里有14人參加了抗日“基干團”。他們與日本鬼子、漢0隊,做著殊死的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在-重點進攻山東之時,青冶行村人聽從黨的召喚,英勇殺敵,奮勇作戰,涌現出了許多英雄模范人物。被命名“全國戰斗英雄”、并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左太傳就是眾多英雄人物中的一個。抗日戰爭中,左太傳所布的地雷陣,一次就炸死日軍20余人;解放戰爭中,左太傳的“爆破隊”,奉命奔赴博山關頂子村阻敵,90里路,一上午就趕到,全隊被軍區-命名為“飛毛腿隊”,他們在這里的要道上布滿了地雷,一次就炸死敵人24名,一場激戰俘虜了300多名敵人。
被當時沂源縣評為“四模范”之一的“神-陳現義”,一次在阻擊-軍隊時一氣就擊斃敵人20名,被魯中軍區授予“神-”的稱號。另外還有命名為“機動靈活的陳現尚”、“沉著應戰的陳可征”、“忠誠老實的陳萬幫”等戰斗英雄。
新中國建立后,青冶行民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與村民一起整山治水,事事以集體為重,以國家為先。1953年在換工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兩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秋成立了四處初級社,由陳萬幫、陳現恒、左效文、段文帝任社長,他們帶領村民修壯子山水庫一座。1957年村民成立了林業隊,在村南建起果園、花椒園、桑園等。
青冶村人豐收不忘國家,1958年村里當年交公糧10萬斤,優質棉1萬多斤,優質花生7萬多斤,被縣委縣府評為“紅旗村”。
青冶行人戰天斗地,從沒有向困難低過頭。1958年,又建成臘山水庫一處。由于荒山面積大,耕地少,從1964年開始,村領導又帶領本村勞動力治山造地,人們吃住在荒山,先后整治了南峪、羅天崖、王峪等山嶺,修成了層層梯田。由于青冶行的成績顯著,鎮縣每年都在青冶行召開封山造林現場會,帶動了黃莊地區林業的發展。
1966年村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又在東溝修水庫一座,從而徹底解決了東部良田與果園的灌溉問題。
要想富先修路。青冶行至官莊有2公里,原是羊腸小道,有18個彎,過6次河才能到官莊,被新泰、萊蕪去蒙陰縣經商的人稱為“八里溝”。1971年村人將其修成機耕路。1996年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又進行了拓寬取直,成了暢通無阻的公路。
1972年打機井一眼,全部機電配套,修水渠900米,澆地200畝。1974年在莊南鉆深井一眼,深94米,每小時上水42立方米,澆地70畝。現已報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青冶行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觀,村民更新了觀念大力發家致富。村民陳彬德、-德靠養兔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養兔專業戶,其中-德在青冶行村最早蓋起了二層小樓,帶動了全村戶戶養兔。一批果園承包戶、花椒承包戶成了致富典范。如今,青冶行村共有石料廠5處,石灰窯3處。這些廠子安排了大量剩余勞力。原來的破舊的草房全部換成了大房,一幢幢二層小樓也拔地而起。勤勞、樸實的青冶行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繪明天美好的藍圖。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