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許村位于六戶鎮政府東南六公里處,東西分別與邱家、小許兩村接壤,南與廣北農場毗鄰,北與油田三分場相連接。
【村名由來】據記載,明朝初年,許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此地,其兄在此建村,取名大許村。其弟在村西建村,取名小許村。后原許姓遷走,張氏始祖帶其長子張敬先、次子張戴先,于明初洪武年間自棗強縣遷移至此,祖輩就久居在大許,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人口與姓氏】全村493戶1584人,共由53個姓氏。
【歷史名人】
張榮華張榮華(1857-1924),字仁軒,自幼好學,天資聰敏,因而在清朝光緒年間順利應試中廩生。適遇母喪,后有父喪,錯過了院試機會,再未應試。張榮華既無胄裔華裳之蔭蔽,亦無世家書香之承襲,并且出身貧寒,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祖輩以耕農維持生計。張榮華在中廩生前后,分別在樂安、濟南、濰縣一帶從事教學近四十年,熱心于教書育人,博學敬業,文采斐然,為人誠懇,正直清高,人多稱頌,列入“古往今來”的名士之列。
《廣饒縣志》記載:清廩生張榮華“篤學尚品,有文譽,性狷介,取與不茍。當肄業濼源書院時,館陶令鄭公稔其才,聘閱試卷,有同院某賄以重金為所親謀首選。峻拒之,某強聒不己,遂辭鄭聘,其操守如此。民元后隱居,教授不謀進取,自號海濱遺老!痹诋敃r世風日下、貪腐成風的清末,官場尚有如此正直清廉之人,實在難得,令人感嘆不己。
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張榮華的傳說:
清末光緒年間,壽光縣一名門旺族家中有三代寡婦同時入殮,堅貞的節操,閭里無人不為之稱頌敬佩。為永世不忘三位婦人貞高絕俗的道德禮教,決定在入殮的同時,為其樹碑立傳,撰寫碑文傳世后人。于是,昭示壽光附近的學界名流組成修文班子,可是反復纂修都未能如愿。主人決定聘請一名人定當修成,這時其師想起了自己的門生樂安縣張榮華。主人對此建議深以為然,著師修書一封,備述師生之交的思念之情,盛贊學生的才名,希望務必來壽光一敘。速差人攜聘函馳往樂安縣。
張榮華接待了壽光來人,細讀了信函,自忖:壽光素稱文明之鄉,文化底蘊豐厚,主人與恩師又如此盛情,于是愉快地答應了下來。
張榮華擇日上路,時值隆冬,因家境貧寒,他著一般農夫的舊小棉襖,無車無馬,一路上曉行夜宿。不幾日到達壽光,恩師與主人及其他名士上前迎接,見其貌象討飯的乞丐,除唯一的恩師熱情接待外,主人連同其他名士,都沒把張榮華放在眼里,愛理不理,有的則扭頭觀天,旁若無人。見此情景,張榮華雖十分不快,可是恩師如此器重,不為其纂修,實難負恩師重望,又不合禮儀。張榮華邊走邊對恩師和主人說,此碑文并不難修,用“三世同貞”即可定論。主人聽后自然為之名正言順,喜不自勝。其他在場的名士們不僅為張榮華的文從字順、盡善盡美而交口稱贊,更是為其文才出眾,打心里仰慕和敬佩。
張榮華此次壽光一行,完善了恩師與主人的意愿,沒吃主人一口飯,沒喝主人一口水,謝絕了主人的盛情款待,告別了恩師,便即返回故鄉。
清末張榮華去一世家豪門應聘教書先生,一同應聘的十幾人,看上去都是衣冠云集的名門后裔、世家子弟,唯有他是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穿一件舊小棉襖,棉襖外面腰間扎一條扎包,看上去十分寒酸。一入考場,見其衣冠襤褸,便引起了眾多應試者的冷嘲熱諷,“哪里是一介文人,簡直是一鄉間窮漢”等冷語冰耳。考官也冷若冰霜,同樣沒把張榮華放在眼里。
見此情狀,張榮華雖十分氣惱,但還是強壓著性子,向考官及各位同仁躬身抱拳施禮,無人讓座,只好垂手而站。
考試隨即開始。考官手提一根縫衣服的針,宣布要求應試者依這根“針”為題,每人作一首詩。張榮華憑著自己過人的才智,出口成章,第一個應試答題:“不長不短一寸金,能工巧匠鑄成針;眼睛長在0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張榮華敏捷的才思,使詩情并茂,又恰如其分,在場的同仁無不為之以貌取人之舉而感到嗟悔不及、愧悔無地……
當然,這一世家豪門所聘用的教書先生,非張榮華莫屬。
【出伕】自1945年起至1997年止,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每年初春和莊稼收獲完成的秋后,最少兩個月的時間組織青壯年男勞力,參加各級政府組織的水利工程建設(俗稱“出伕”),少則十幾人,多則五、六十人。國家對每人每天補助糧食一斤,大部分是地瓜干面;有時還補助每天一角錢。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靠人工用抬筐抬、小車推,挖竣了一條又一條溝渠和大河。
村民參加的第一次水利工程是疏挖丁莊鎮丁屋村前的支脈溝。此后又參加了小清河渠、支脈河、廣蒲河、廣利河、溢洪河,總干渠、十三條渠、三干排、二干排、四干排、王旺莊、王合門、坡南周、曹店閘、防潮壩等多項大河流的開挖、拓寬和疏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