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山摩崖造像位于東平街道護駕村東青峰山西麓的摩崖上,泰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造像有兩組,共24尊。第一組造像近于山巔,呈扇形分布在高十幾米的3塊巨巖上。有高浮雕造像21尊,中間為釋迦牟尼高浮雕像,高近1.5米,結跏趺于金剛座上,兩耳下垂,高肉髻,通肩式袈裟,手施無畏與愿印,神情莊重。其左右各一弟子像,亦為高浮雕,立式,腳踏圓形仰蓮座,雙掌合于胸前,著通肩式袈裟。其左右兩崖各有9尊造像,合為十八羅漢。像高在40厘米-50厘米之間,各單身于佛龕內,姿態各異。這些造像多作跏趺狀,千姿百態,勃發逼真,栩栩如生。有的手捻佛珠,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握法器,有的合掌,有的搔首,有的撫胸。其中一尊羅漢雙眉深皺,雙手合十于胸前,口微微顫動,似在默
一擔土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一擔土村西大皮山之前坡形地上。有墓兩座,東西相對,距100米。封土堆高大。東墓封土堆直徑70米,高15米;西墓直徑40米,高10米。夯土層明顯。1964年下大雨時兩墓同時塌下深1米直徑5米的大坑。兩墓保存較好。在兩墓周圍,以前曾出土許多石結構漢畫像石墓和磚室墓,出土有陶壺、灶和銅車馬具、帶鉤、五銖幣等。另在該村東有宋代“楊家林”,殘存墓前石刻有石人、石羊。
簎山漢墓群位于東平縣東平街道,年代為漢。2015年6月23日,簎山漢墓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平國故城位于東平街道宿城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1600米,南北寬1300米。城址的西北角、東南角和東北角還有殘存的漢代城墻。特別是西北角的城墻,高度在3米以上,東西長180米,寬15米,現夯土層、柱洞十分明顯,為研究漢代城池建筑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據。城址內殘磚碎瓦和石質、陶質建筑構件隨處可見。表明當年城內曾有較大規模的建筑群落。歷年來從群眾動土的斷面上考查,可知文化層厚度達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豐富。文化層大致分三層,中層的為漢代文化層;底層為商周文化層;上層以隋唐文化層為主。漢代文化層包含物最為豐富,主要有灰陶路釘磚、簡瓦板瓦、泥質五銖錢范、灰陶豆、罐、缸甕和鐵質的鋤、犁等。1972年,遺址的北部也曾出土大
無鹽故城位于東平街道無鹽村南。西周、春秋時為宿國地,戰國時置無鹽邑;秦至北魏為無鹽縣治。歷史上這里養育了著名的女政治家鐘離春,而著名的漢代戰爭“無鹽大捷”也發生在此地。故城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00米。鐘離春是齊國無鹽邑人,相貌丑陋,但她素有大志,胸有良謀。當時趙國入侵齊國,而齊國朝政腐敗,國勢日漸衰退,鐘離春看在眼中,心里十分焦慮。為了拯國救民,她不顧自己出身低微,毅然去見齊宣王,并批評齊宣王政治上之失。齊宣王接受鐘離春的批評并把鐘離春迎進宮,拜為無鹽君,立為后。以田嬰為相,以孟軻為上賓,革除弊政,齊國從此富強起來。漢武帝元塑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慶為東平王,也在此地,是當年政治、軍事重鎮,現仍留下了厚約0.5米-1米的土褐色
王村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王村。今存封土堆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直徑40米,高14米,夯土層明顯,墓室早年被盜開,從盜洞口看為大型石室墓,墓室結構不詳,盜口內東壁上有漢代隸書題記。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夯土層明顯。封土質為灰白淤積泥,較為少見。墓室不詳。據當地群眾反映,該村周圍原有封土堆墓多座,有的為大型磚室墓,有的內有壁畫。墓內葬品有玉衣、陶鍾、紅釉陶壺等。
李范村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李范村東北青峰山山凹山坡地。現存封土堆墓3座,呈“△”形排列。三墓封土堆直徑40米-80米,高3米-10米,夯土層明顯,上植有柏樹。墓室不詳。在該墓區內“農建”時發現過許多石結構墓,葬品有陶罐、壺和陶動物模型等。另外,在3號墓南小橋上還有一塊畫像石,首端為雙魚圖案,墓區內地堰上村莊附近還殘置有不少畫像石。
石馬漢墓群在東平街道石馬村北、村南,為東漢墓葬。村南“金牛農場開發區”施工時發現墓葬多座,距地表3米,其中一座被打開,為漢畫像石墓。其東一墓內還設有“元始四年”題記石柱,為西漢晚期墓葬。此墓疑為原被平掉封土堆墓中的一座。在該畫像石墓南還有幾座小型墓,內出土葬品有漢代鐵劍、陶罐、五銖幣等。村北的一座,今存封土堆直徑60米,高6米,夯土層明顯,墓室不詳。據當地群眾反映,石馬村北(王村村南)原有墓18座,封土堆大小不一,在“農田基本建設”時皆被毀掉。墓室多為磚、石結構的“四合房”式,出土有陶灶、釉陶壺、陶罐、鐵劍、五銖幣、陶質動物模型等,有的墓室內還散置有較多的玉衣片。據此分析,此類墓已早年被盜。另外,墓磚很大,有的重四、五十斤。1973
龍山摩崖造像位于東平街道龍山之陽龍山書院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居于懸崖上,高3.6米,高浮雕站立像。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唇,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于體側,右手屈肘上舉,掌中托一圓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像外有后人壘起的石屋,門上有一贊詩曰:“無始以來不記年,萬代第一是龍山。諸君棄舍皇宮院,卻奔深山作茅庵。好景致,有井泉,佛殿山門在中間。太子看了心中喜,松柏長得伴春天。”落款是“云峰道人題嘉靖二十二年歲次癸卯”。像右有兩處呈碑狀的題記,惜因風化已難讀。
大井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大井村東500米,處于群山環抱之間臺形地上。原有墓3座,均有封土堆。當地村民整地時扒掉。其中一墓為石室墓,有中室和左右耳室,頂,出土有陶壺、灶、倉和鐵劍、銅鏡、五銖幣等。今殘存一封土堆墓,直徑8米,高2米,墓室不詳。
虹橋漢墓位于東平街道虹橋村南200米處,民間傳為“皇姑墳”。封土今已無存,墓區內有漢代墓磚,1997年,在墓區內發現幾座小型漢代石墓,被毀,出土有鶴紋銅鏡、銅燈臺和五銖幣陶罐等。墓區內還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和商周遺址,曾采集到標本有磨光石鐮和陶片等。
趙橋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趙橋村東北300米處,在白佛山前臺形地上。現存漢墓1座,封土堆直徑80米,高8米,夯土層明顯,1997年初,在墓頂上發現有一深5米直徑1米的盜洞,墓室已被盜,后復填土,墓室結構不詳。在“文革”中,墓南曾出土中型石室墓,葬品有陶壺、陶灶和銅帶鉤、銅車馬飾件以及涂洙陶耳杯等。
古臺寺漢墓位于宿城故城東南(今東平街道)古臺寺村。沒有封土,系當地群眾于1982年整地時發現。墓口距地表0.4米,墓室有中、后及左右耳室,頂,全高1.9米,有盜口。墓內出土一些陶質車馬具模型及陶壺、罐和其它陶器殘件等。當時墓內積水較多,未全面清理。墓內有壁畫,內容有狩獵圖、車馬出行圖、花卉圖案等。
護駕村漢墓群位于宿城故城東(今東平街道)護駕村西,屬于平原地帶。根據原來文物普查資料記載,原有封土堆墓10座,上植有柏樹。封土最大者直徑32米,最小者8米;最高者15米,最矮者1.5米。夯土層明顯。“文革”中被扒掉。今有兩墓殘存一部分封土。其中一墓為磚室墓,穹隆頂,墓道向南,有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葬品有陶壺、陶案、陶灶及鐵劍、銅鏡、銅帶鉤等,其他不詳。據說村南也有封土堆墓,具體內容不詳。
無鹽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無鹽村東100米處,龍山之陰山坡上。原有墓兩座,相距20米,封土堆高大,現已無封土,無發現墓室。但在“農建”時此處挖出了許多大型石室墓,有的為畫像石墓,部分畫像石在當時收入縣文物館。出土葬品有陶灶、陶倉、陶壺、陶罐等。另外,在無鹽村西北處原有高5米直徑6米的殘存封土堆之墓,當地群眾反映原有石人、石馬等,皆被毀且被毀年代不詳。據光緒版《東平州志》載:“漢東平思王墓,縣治東故無鹽城東北三里”。東平思王即西漢宣帝之子劉宇,當時被封為東平國思王,《資治通鑒》《前漢書》等史書中有記載。今無鹽村南為周漢之際的無鹽故城址,即戰國“齊王后無鹽鐘離春之私邑”(該漢墓群和李范村、牌子等村漢墓群亦可屬“無鹽故城所屬漢墓群”之列)。清
焦村漢墓群位于東平街道焦村北白佛山前山坡地。現存有墓兩座,皆有高大的封土堆,左右排列。西墓封土直徑60米,高7米,上積滿碎石、植有柏樹;東墓封土直徑110米,高19米,周圍盡是亂石,植柏樹,夯土層不甚明顯,文物普查資料中定為漢墓。近幾年,在其墓前曾發現20余座小型磚室或石室墓,葬品有陶罐、陶壺、五銖幣、漢白玉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