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科村:位于香營鄉東北6公里處。……。 |
民國以前為梅子園四隊,在期間有戶姓石的人家在本村修房建地基,用石頭壘三道石坎用來建房,農村人把地基坎叫莊窠,因為村名為莊科村生產大隊。1983年改名為莊科里村民委員會至今。莊科村……。 |
30年代初期,人們為了生活,有牧民遷至此地,為了放牧方便,就定居于此地,有一處能居住人的地方,被劃為莊窠,后改名為莊科。1953年始置沙金鄉人民政府,1956年劃歸為白河區公所管轄,1958年劃歸中共白河公社人民公社委員會,1961年恢復改為沙金鄉人民公社莊科大隊,1983年成立沙金鄉人民政府后命名為莊科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莊科村……。 |
據很久以前,因此地有個羅姓的人買了莊窠人的一塊地,修房成家,慢慢發展就形成了莊科。1983年改設莊科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莊科村……。 |
人們在這里聚集居住,所以叫莊窠里。1950年建政時為康縣平洛區龍壩鄉龍家壩村。1955年組建龍壩初級社,后擴建為龍家壩高級社。1956年隨龍壩鄉劃歸武都縣。1958年并入隆興公社為莊窠大隊。1961年析置龍壩公社莊窠大隊。1983年置龍壩鄉莊科村村民委員會。莊科村……。 |
以駐地上莊科自然村而得名。莊科二字無法考證。中華民國時期,屬望寧鄉第八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寧縣第四區(南義)第一鄉(望寧);1958年成立莊科大隊,屬瓦斜公社;1959年1月,劃歸慶陽縣什社公社;1962年瓦斜公社回歸寧縣,莊科大隊隨屬;1983年政社分設時更名為莊科村,屬瓦斜鄉。莊科村……。 |
清朝末年建村時有牟家在村居住,故命村名牟家莊,后來牟家搬走,但村莊依舊存在,后有人繼續居住,又命名為莊科村民委員會。1949年鴛鴦區楊坪鄉;1950年6月-1952年7月,設坪道鄉,屬四門區坪道鄉1952年8月又增設南山區,設楊河、坪道兩鄉,屬楊河鄉;1955年11月,裁區并社,屬楊河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中梁鄉;1962年1月屬四門區楊河公社;1983年屬楊河鄉,為莊科村;1986年8月,閆山……。 |
明朝永樂年間,一王姓人家兄弟四人由云南遷至此地,因有一人科舉中第,而名莊科。1962年屬定漢公社張川大隊,1979年11月分出成立莊科生產隊,1983年11月改為定漢鄉莊科村,2005年撤鄉并鎮后屬城壕鎮。莊科村……。 |
莊科村現有人口1700人,耕地2576畝,黨員29人,兩委班子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職1人。位于縣城西5公里,省道311公路橫穿我村,東靠武館道,人杰地靈,民風淳樸,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老黨員20多名。解放后,被命名為河北省抗日戰爭模范村。 ……。 |
莊科村地處桑干河南岸,距縣城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現有207戶、533口人,其中低保戶32戶,五保戶12戶。設4個村民小組,有村民代表15名。全村共有黨員33名,兩委干部6名,村委會成員3名。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趙全山,村委會主任李博儒。莊科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潤,適宜農業種植,林果業現為全村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到953畝。……。 |
莊科村在馬辛莊西南1公里處,東為紀辛莊西為小孝子墓村,南靠幸福渠,距縣城25公里。清道光年間,馬氏立村,取名小馬莊,因有四個土臺子,村民認為須種花才可吉祥,遂更名莊科。有206戶,740人,均為回族,耕地面積 3375畝。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主要為小麥玉米,養羊3萬只。村莊基礎設施良好,村莊靚麗。……。 |
莊科村是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路橋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30433203204。 |
莊科位于清三營鄉東部,距縣城30公里,路鄉政府10公里。交通相對不便。全村共有323戶,938口人,其中常住人口475人,外出人口458人,是清三營鄉人數最多的村莊之一。村實有耕地2235畝,林地面積8948.4畝,累計退耕還林3206畝。 ……。 |
莊科村屬碼頭鎮管轄。耕地面積17公頃,總人口85,黨員9人。村址位于碼頭鎮西南5.7公里處,西有小樂河,南距鄉級公路0.5公里,交通便利,電力充足。農業生產以小麥玉米雜糧為主。……。 |
莊科村是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軍屯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31126106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