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團村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十八里堡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622208999。 |
1955年歸溁康鄉,1958年歸上饒公社時屬饒西營,1962年成立建饒公社時為饒西大隊,1975年從饒西大隊拆出中團大隊,1983年并為饒西鄉,1986年從饒西鄉拆出稱中團村委會,1990年稱中團管理區,1999年設立中團村委會,沿用至今。中團村……。 |
中團村是廣西來賓市象州縣寺村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1322103203。 |
中團村是廣西來賓市興賓區良江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1302102202。 |
中團村是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0804106221。 |
1950年立鄉時,鄉公所駐洛村,因洛村居中,南面有下團,東面有門樓,西南面有丈村,故取“中”字及下團的“團”字命名為“中團鄉”。1951年為中團鄉,屬六塘區。1958年撤區并鄉后屬六塘鄉;同年改中團大隊,屬前進公社。1962年改中團公社,屬六塘區。1968年復改中團大隊,屬六塘公社。1984年改中團村,設中團村民委員會,屬六塘鄉。1985年屬六塘鎮。1987年改設中團村公所。1995年復設中團村民……。 |
“中團”原名群團。清康熙二十年(1681)由賓陽縣武陵人遷建,因群眾團結反抗官吏逼糧,故名。1951年稱榃冷農協會。1952年稱榃冷鄉。1959年稱榃冷大隊。1963年稱榃冷公社。1970年稱榃冷大隊。1979年從榃冷大隊分出,設立中團大隊。1984年稱中團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稱中團村公所。1995年稱中團村村民委員會。中團村……。 |
中團村距天堂鎮所在地5.7公里處,轄8個村民組163戶720人,擁有耕地面積495.43畝,其中田273.33畝,土223.1畝,有林地面積230.2畝。境內有初小一所,在校學生64人。全村外出務工人員192人。中團村在撤并建前屬板溪區管轄。8個村民組主要分布在當門、溝里、香林自然村寨。2005年已實現組織通公路,2006年對通村公路進行了提級改造,是全鎮較好的通村公路之一。境內盛產水稻、油菜、玉……。 |
中團村,是一個古老的村寨,據考古家考進,一千多年就有人生中團住過。中團坐落在清水江的畔,海拔280-350左右,東靠么山村和白市等口村,南鄰六池村,西抵清水江對岸,北與白市的雙河村為界,五個自然寨,即中團下寨、新團、觀音堤、客沖;20個村民小組,412戶,1818人(其中男1156人、女662人),少數民族占99.6%,總面積6.63平方公里,其中536畝田,土320畝,森林覆蓋率為58%。全村有……。 |
解放初期設中團高級社,l958年公社化時改中團大隊,l984年公社改為鄉,改稱中團村,屬臨口鎮。2016年調整區劃中,臨口鎮改為萬彿山鎮,中團村仍屬萬彿山鎮。中團村……。 |
中團村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霞陽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430225100204。 |
此處有三個廖家村,毗連其中,得名中團,村委會以此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姜璜鄉第十保。合作化時,由中團等五個初級社合并為大橋高級社。公社化時,為洲上公社大橋大隊。1968年并入萬碩大隊。1972年又與牌樓等大隊并為大橋大隊。1979年分開仍稱大橋大隊。1984年改稱為中團村民委員會。中團村……。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三余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江邊鄉中團高級社、中團大隊、1984年改為中團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圳上村并入,沿用至今。中團村……。 |
清朝,隸屬贛州府大田鄉二十七、八都頭號第二甲,下設五團,此地屬三團,故名中團。1958年為大田公社中團大隊,1961年屬雁鵝公社,1965年屬大田公社,1968年屬長洛公社,1972年屬大田公社。1984年由大隊改為中團村民委員會,得名沿用至今。中團村……。 |
“風景秀麗,人杰地仁”的中團村坐落在我鄉的南部,與巾石、泉江兩鎮毗鄰,數以萬平米的沃土養育著1000多名村中兒女,村里百姓淳樸,憨厚,團結,中團村共包含5個小組,9個自然村,擁有風景獨特的萬畝山場,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鄉各級領導的關愛以及村干部不懈努力帶領下,中團村人民團結一致,勇于奮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部分群眾干起了養殖專業戶,同時也開發了質量一等的石料廠等等。多年以來中團村百姓以“熱情好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