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由張氏建村,故名。1950年是洋山村鄉;1958年設立張家山大隊;1984年改為張家山村委會,名稱沿用至今。于2016年搬遷,新建村委樓。張家山村……。 |
張家山村是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羅家集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2925107200。 |
在建村時該地有幾戶張姓人家遷來居住,故名。1976年馬家咀村合并為一個村,隸屬茂林區。1982年左右又分開叫張家山村,隸屬買家巷鎮且一直沿用至今。張家山村……。 |
姓張的大戶人家住在此山,因此叫張家山。1984年前,張家山社、挫頭山社屬甘江頭公社龔家溝大隊,古蹄山屬甘江頭公社龔家溝大隊。1983年10月重新組建成張家山村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張家山村……。 |
1966年撤區并社,為金鐘人民公社張家山生產大隊。1984年2月公社建置改為鄉建置成立金鐘鄉,為金鐘鄉張家山村民委員會,2002年改建金鐘鎮為金鐘鎮張家山村民委員會至今。張家山村……。 |
該村以前張姓人家為地主戶,居住的戶數也主要以張姓人家居多,且地處山區,故命名為張家山村。1979年之前,張家山與劉灣同屬劉家灣大隊,在1979年分離出稱為張家山大隊,1983年杏園公社更名為杏園鄉同時張家山大隊更名為張家山村村民委員會。張家山村……。 |
因以張姓人氏聚居,且地處山坡,故名。1958年屬金川公社;1984年屬金川鄉管轄;2003年撤鄉并鎮,將金川鄉并入磐安鎮后,為磐安鎮張家山村民委員會至今。張家山村……。 |
張家山村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502109212。 |
張家山村:張家山村平均海拔800米,年均氣溫16℃--20℃,位居涼水井鎮高寒地段,所轄5個村民組,152戶,613人,有耕地419畝,無保灌面積,土地結構主要為酸性砂土,為此,主要從事以考驗為主,糧食為輔的種植業結構,特別突出洋芋、紅苕以拉動畜牧業發展。張家山村人均純收入1010元,人均產糧282斤。張家山村目前突出問題是604人的人畜飲水問題。……。 |
張家山村位于雙堡鎮西側,村委會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下轄1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設黨支部1個,黨員18名,全村共有農戶102戶,總人口385人,勞動力人口177人,務工經商轉移勞動力35人,轄區耕地面積1323畝,林地233畝,森林覆蓋率48%,荒山面積255畝。全村人均純收入3029元。張家山村農業經濟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烤煙為主,并伴有桃樹、梨樹、用材林等產業,張家山……。 |
傳早年姓張人氏在此山建居,故名。因與焦村鎮張家山村民委員會重名,2017年根據靈政文[2017]19號文件更名為西張家山村民委員會。1949年6月屬閿鄉縣盤豆區。1954年6月屬靈寶縣第七區。1956年1月屬故縣鄉。1958年8月成立張家山生產大隊,屬閿底人民公社。1962年6月屬故縣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公社改鄉,改為張家山村民委員會,屬故縣鄉。1987年2月鄉改鎮,屬故縣鎮。2017年改為……。 |
傳張姓早居,村子又靠近山根,故名張家山。1949年6月屬破胡區。1956年1月屬水泉城區楊家小鄉。1958年8月成立楊家生產大隊,屬西章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屬焦村人民公社。1982年屬張家山生產大隊。1983年12月社改鄉,改為張家山村民委員會,屬焦村鄉。1993年6月鄉改鎮,屬焦村鎮至今。張家山村……。 |
張家山村位于利川市團堡鎮西南10公里處,海拔1100至1200米,全年降水量1400毫米,年平均氣溫14.5℃。東與店子坪村接界,南與官田壩村、馬鳴壩村相連,西與團壩村毗鄰,北與冉家溝村、店子坪村接壤,東西睡蓮1.5公里,南北寬4公里,總面積6平方公里,耕地95.6公頃,其中水田32.4公頃,旱地63.2公頃,山林391公頃,宅基地占8公頃,公路中3公頃。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290戶,總人口116……。 |
張家山:張姓人員眾多又依靠山峰故此得名,村民委員會:指村民自治組織。張家山村1949年后屬七區,張家山分會。1955年為七區,張家山農業社。1958年改為泉溪區張家山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為張家山大隊。1987年改為泉溪鎮張家山村。張家山村屬泉溪鎮,張家村村名沿用至今。張家山村位于泉溪鎮東部,距縣城75公里,距鎮政府10公里,與天寶鄉臨近,交通便利,是縣道“泉雙路”的必經之地。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 |
雷岑村位于長化公路中段,村莊布落于長化公路兩側,有3個自然灣、9個村民小組,1200余人,勞動力650人,低保戶11人,常年外出務工300人。耕地面積960多畝,精養魚池300余畝,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村級組織:黨員31名,村“兩委”干部4人,入黨積極分子2人,60歲以上老黨員14人,35歲以下年輕黨員5人。村級黨建:近年來,村黨支部以“五好”要求加強自身建設,統一思想,形成共識,轉變作風,大……。 |
因此地有一座山,產權屬張姓所有,故而得名。明、清時期屬奉泰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第一區南清武聯保;1949年屬城關區張家山鄉;1952年屬第一區(駱駝坳區)張家山鄉管轄;1955年屬古廟河區張家山鄉;1958年屬火箭(駱駝坳)人民公社張家山管理區;1961年屬駱駝坳區張家山人民公社,為第六生產大隊;1975年改第六生產大隊為張家山大隊,屬古廟河人民公社張家山管理區;1984年改張家山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