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村村位于水陽鎮南面,距宣城市20公里,離蕪湖15公里,距江蘇高淳25公里,東鄰水陽江,西接裘聯村,南連管家村,北與新慶村接壤。全村轄27個村民組,總戶數803戶,總人口3019人,耕地面積3399.8畝,可養水面面積621畝。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5萬元左右。吳村黨總支下設二個支部,第一支部下設四個黨小組,黨員33名,第二支部下設四個黨小組,黨員45名。吳村村地處水陽江下游,濕潤溫和的氣候,良好的生……。 |
吳村村位于松溪縣東北部,與浙江省相連,距縣城42公里,鄉政府10公里,轄四個自然村,八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68人,擁有山林地面積1.1萬畝,耕地面積2190畝,其中毛竹林8000畝。是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全縣唯一的現代煙草農業試點村,煙葉產業是我村的主導產業。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煙、糧、林、竹和勞務輸出。……。 |
吳村地處羅聯北部,北靠珠山,東鄰頂頭,西南、東南分別于三山、洋中接壤,西北靠筆架山南麓。長樂至福清的營融公路從村中穿過,焦感公路也在村北與營融公路相接。吳村是鄉政府所在地,總面積1354.4畝,耕地面積380畝,林地面積550畝,戶數288戶,人口1020人。目前吳村積極完善村文化圖書室、農家書屋、宣傳欄、健身路徑籃球場等文體設施, 積極開展道路兩側村莊“清潔家園、清潔村莊、清潔河道”活動,加快水……。 |
因村民以吳姓為主,故名。1949年解放前稱光明鄉吳村保,1949年初期屬第四區吳村鄉,1958年成立吳村大隊,紅專人民公社,1961年屬黃潭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改隊為村,成立吳村村民委員會。吳村村……。 |
1983年前屬海康縣管轄,稱為吳村大隊,1983年后劃歸遂溪縣城月鎮吳村鄉,1986年改為吳村村委會,1989年改為吳村管理區,1999年再改為吳村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吳村村……。 |
吳村,因村民多為吳姓而得名。1958年設吳村農業社。1959年改吳村大隊。1962年并入王明公社。1968年9月析置吳村大隊。1984年10月改為吳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10月稱為吳村村公所。1995年復稱吳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吳村村……。 |
吳村村委會位于后安鎮中南部,東鄰曙光、坡仔,西鄰曲沖坡、群莊、聯光;南鄰曲沖村委會、北鄰金星村委會。全村總人口有1500人,52名黨員,8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總面1.4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100畝,人均0.61畝,水田面積有600畝,水稻種植為主,以冬種瓜菜為主導產業,如苦瓜、青椒之類;坡園面積有300畝,主要以種植粗糧為主,如地瓜之類。……。 |
吳村村是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成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69003115201。 |
吳村。位于東落堡鄉駐地西北6公里處,地勢較平坦,多為褐土,少為沙壤土。人口2103人。耕地面積3140畝。相傳明永樂年間(1403-1424),有張、王、韓三姓人家由山西大寧縣遷居此地,立莊于田候村北五里處,取名五里。后建廟更名為吳村。……。 |
明初,吳姓遷此定居,關在此村打了一眼井,取名吳井臺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吳家村,簡稱吳村。吳村村……。 |
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生存,現存有龍山文化遺址一處。明代永樂年間,有吳姓人家在此重新建村,以姓氏得名吳村。吳村村……。 |
吳村村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處,全村總戶數876戶,總人口3747人,耕地面積5393畝,主要生產小麥、玉米為主。 ……。 |
明初有吳姓遷于此地定居,故名吳村。吳村村……。 |
祝村鎮吳村地處邢臺市橋東區祝村鎮轄區內,高速公路以東一公里處,邢德線以北,緊鄰石武高鐵,村域面積1平方公里,共有200戶,1039人。“兩委”干部5名,黨員49人,村民代表17人。村級組織設有:村監會、婦聯、共青團、紅白理事會、維穩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 ……。 |
吳村560戶,戶籍人口1890人,面積5.5平方公里,現有黨員71人,耕地面積3800畝,村兩委干部6人。 ……。 |
吳村位于南和縣東北部,距離縣城8公里, 距郝橋鎮人民政府6公里,北鄰西果鄉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全村380戶1526口人, 耕地面積2297畝,土地平整、肥沃,便于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