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內有臥龍湖,故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為臥龍公社臥龍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臥龍鄉臥龍村;1992年撤鄉并鎮,臥龍鄉并入鐵佛鎮,為鐵佛鎮臥龍村;2007年并村調整,臥龍村與羅莊村合并,為鐵佛鎮臥龍村至今。臥龍村位于鐵佛鎮西南部,共有9個自然莊,22個村民組,人口4460人,土地面積7844畝,86名黨員,1個黨支部、11個黨小組,主要以生產麥豆經濟作物為主。……。 |
岔路鎮臥龍村由原臨灃村和臥龍村合并而來。臥龍村位于岔路鎮西方,地處城西湖上游,村部距鎮政府約5.5公里,轄14個村民組,1440人,2827.5畝耕地,村支部共有正式黨員65名,其中女黨員7名,預備黨員1名,積極分子4名,先進分子7名。村村通水泥路、戶戶通砂石路,通電、通電話、有線電視,并建有移動信號塔1座,村有老年之家、學校、幼兒園,達到老有所養、小有優良的教育環境。臨灃村位于岔路鎮政府駐地西,……。 |
馬廠鎮臥龍村位于縣城西北部,全村9個村民組,420戶農戶,1750人,耕地面積2527畝,全村有特困戶5戶,五保戶8戶。多年來,一直沿襲著“一稻一油(麥)”的耕作習慣的臥龍村農民生財無路,收入偏低。“臥龍無龍,又偏又窮,”這是臥龍村民曾經自嘲的順口溜。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多元,是后進貧困村的典型。如今,昔日的荒坡上建起一幢幢雞舍,雞舍里村民們歡喜忙碌。村民們齊口贊嘆,是村書記帶著我……。 |
臥龍村:位于十渡鎮以北8公里處。……。 |
因境內有一山體似一龍平臥半山之上,故名。該村解放前為尖山鄉三保,1952年為三村,1955年為臥龍公社,1986年改為臥龍村,2009年6申明村1、2、3、4、5、6、、7、8組,石觀村1、2、3、4、5、6、7、8、9、10組撤銷,與臥龍村1、2、3、4、5、6組合并為臥龍村,地名沿用至今。臥龍村……。 |
“臥龍”意為隱居或尚未露頭角的杰出人才,“龍”又代指銅梁龍而得名。2007年原河中村改名為臥龍村,沿用至今。臥龍村……。 |
相傳此河中曾盤臥著一條巨龍,故而得名。2001年縣政府撤銷原務龍、長嶺、梨山村合并設立臥龍村,同時設立村民委員會,此名沿用至今。臥龍村……。 |
該村屬七躍山脈西部,東有盤龍村,西有臥龍村,意為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得名臥龍村。2002年12月25日,根據石柱府發〔2002〕200號文件的批復,撤銷原栗新鄉的馬鞍村、栗坪村,合并設立臥龍村,沿用至今。臥龍村……。 |
傳說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世界公認的偉大哲學家、我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西行到臨洮,曾住宿于此,因老子為人中之龍,后當地人遂稱此山為“臥龍山”,并于晚唐時期修建一座寺廟取名“臥龍寺”,故名。1951年時為臥龍公社臥龍初級社,1969年分為八里鋪公社臥龍大隊。1983年分為臥龍鄉臥龍村,2001年為馬家窯鎮臥龍村,2004年6月為洮陽鎮臥龍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臥龍村……。 |
1978年為臥龍溝大隊,1986年成立為臥龍溝村委會。2019年5月22日行政村合并優化將三臺村民委員會并入臥龍溝村民委員會。臥龍村……。 |
臥龍村原屬下隴大隊,1986年劃出為臥龍大隊,1988年改稱管理區,1999年改為村委會,沿用至今。臥龍村位于河西鎮西北部,總面積2平方公里,總人口1778人,是一個行政村,距離鎮府5公里、距離市區10公里,交通方便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農業,路道已全面鋪設水泥道路,發展利用荒地造林。……。 |
村委會駐白英哨是上坡之中,上半山向下半山傾斜的突擊點,往前看下面是山谷連處是群山云消雨衢,白云繚繞山間,在白英哨瞭望白云連天沸潮,故命名為白云村委會。2013年9月并村中黃豐村、白云村、松德村七組合并,以國家地質公園關嶺古生物化石群所在地命名為臥龍村。1950年屬關嶺縣人民政府三區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 |
臥龍村是黑龍江牡丹江市寧安市臥龍朝鮮族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區劃代碼為231084206200。 |
明久鄉臥龍村位于鄉政府西南部,向前村接壤,東與鹽。全村共有7個自然屯, 482戶、2874人,536個勞動力。常住人口2618人,耕地面積18367畝,林地面積1650畝。該村交通便利,村屯道路全部硬化,種植業以綠色谷子種植和豆角為特色,綠色谷子種植已達500畝,并形成了企業和基地相結合的種植和銷售模式,效益非常可觀,綠色豆角種植已達300畝,畝效益可達2500元,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 |
臥龍村概況 佳木斯市郊區大來鎮臥龍村位于佳木斯市以西四十公里處,農戶311戶,農業人口1134人,由于各戶的土地比較零散,種植又很單一,所以農民收入上不去,生活負擔越來越重,在這種情況下,2009年12月由村黨支部書記張彥春等5人牽頭成立了臥龍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按照自愿入社,自我管理的原則選舉產生了理事長、執行監事、理事5人,合作社的成員全部由農民組成,由最初的120戶發展到現在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