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在解放前曾燒瓦,并且瓦的質量遠近聞名,所以被稱為瓦窯溝。解放初,屬城郊公社轄區。1953年8月實行鄉制,屬城郊鄉,1983年改設瓦窯村委會并由岷陽鎮命名并報縣政府審批得名。2004年撤鄉并鎮后瓦窯溝屬于岷陽鎮轄區。瓦窯溝村……。 |
1981年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成立以來一直為瓦窯溝村,隸屬寨子溝鄉。瓦窯溝村……。 |
瓦窯溝行政村轄瓦窯溝、狼窩溝、后瓦窯溝、黃石崖、煙洞溝5個自然村,土地總面積2.9萬畝,其中:村莊占地面積1143畝,耕地面積1738畝,林地面積19388畝,草場面積701畝。全村總人口284戶698人,常年在村居住54戶108人,外出230戶590人。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勞務輸出、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 |
瓦窯溝村位于涿鹿縣河東鎮西北121公里處,區域面積約1048公頃!。 |
該位于山溝內,原來修有一個較大的磚瓦窯,故名瓦窯溝,沿用至今。1958年成立瓦窯溝大隊,屬五里川公社。1961年劃歸瓦窯溝公社。1984年改為瓦窯溝村民委員會,屬瓦窯溝鄉。2018年4月和代柏村合并成瓦窯溝村。瓦窯溝村……。 |
村處山溝,昔日有磚瓦匠在此設窯燒制磚瓦,故名。民國時期屬第四區。1949年屬菜園區。1958年設瓦窯溝大隊,屬宮前公社。1961年屬杏花公社。1965年屬宮前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改稱瓦窯溝村民委員會,屬宮前鄉管轄至今。瓦窯溝村……。 |
村民明代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至此,以燒制陶瓦為生,故名瓦窯溝。明屬唐莊保。清屬大唐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縣設八個區屬第二區。1936年前后,縣劃為三個區署,屬第二區。1948年登封縣解放后,縣劃為八個區,屬第四區。1958年,曾為東風人民公社瓦窯溝大隊,后定名為盧店人民公社瓦窯溝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第四區。1962年撤區恢復公社,為盧店人民公社瓦窯溝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為盧……。 |
清乾隆初年(1736~1750)建村。因明代曾有人在此地燒磚瓦,留有碎磚破瓦及瓦窯殘跡,被周圍村人稱為“瓦窯溝”。1958年建瓦窯溝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為瓦窯溝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2014年撤銷王莊、崖窯溝、黑龍灘3個村村委會建制,并入瓦窯溝村民委員會。瓦窯溝村……。 |
相傳早期所用的磚瓦在此燒制,清代,這里有磚瓦廠,故名。1984年7月改大隊為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瓦窯溝村……。 |
瓦窯溝村是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口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10423105208。 |
瓦窯溝村位于石咀鄉東南部,距石咀鄉政府2.5公里。全村總人口37戶,人口數92人,黨員6人,耕地面積230畝。……。 |
瓦窯溝村位于郭村鎮北部山區,坐落于伏牛山腳下,全村55戶170口人。產業主要以種植業玉米和谷子為主,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進年來勤勞善良的瓦窯溝人民在支村兩委的帶領下,抓產業,調結構,瓦窯溝村的發展出現了前所謂有的大發展時期,并在2010年被評為鎮先進村,多次得到上級領導的一致好評,特別在新一屆支村委的帶領下,瓦窯溝村修路,打深井,發展一村一品更使整個村發展出現了前所唯有的新發展! |
此地原開有一座燒磚瓦的窯,隨后因住戶逐漸增多,以瓦窯和地形取名瓦窯溝,因村委會駐地在此而得名。該村1960年歸原老頂山和嶂頭鄉共同組建的國營長治市老頂山林場管轄;1976年場社分設又歸國營長治市老頂山林場管轄;1984年歸長治市郊區老頂山鄉管轄;2000年歸長治市郊區旅游開發管理局管轄;2018年11月撤銷城區、郊區,合并設立長治市潞州區,歸潞州區老頂山鎮管轄;2021年3月撤銷老頂山鎮,設立老頂……。 |
瓦窯溝村簡介 瓦垚坡村位于五臺縣門限石鄉東面,東臨小駝梁自然風景區,境內溝壑縱橫,山多坡廣,土地支離破碎,土壤十分貧瘠,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山村。全村共37戶、88口人,其中9名黨員,土地面積173畝,農作物以玉米、山藥為主,兼以小雜糧。2010年人均純收入2500 元。 近年來,瓦窯溝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刻苦工作,不斷進取,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環境衛生整潔優美,精神文明……。 |
瓦窯溝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迭臺寺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40925206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