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普安鎮同心村 同心村位于普安鎮東南部,距普安城區12公里,耕地面積1280畝,林地面積2000余畝,森林覆蓋率63%,屬典型遠邊山區。轄內共五個村民小組,共384戶,1078人。村“兩委”班子共八人,黨員31名。主要糧作物有小麥丶玉米丶水稻丶紅苕丶油菜丶大豆丶花生。經濟作物有煙葉丶林果丶蔬菜。畜禽養殖以生豬丶雞為主。農民收入主要以傳統種植丶養殖丶外出務工為主。……。 |
152、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白水鎮同心村 取“同心同德搞建設”之意命名。1952年叫高橋村;1962年改為同心耕作區;1961年更名為同心大隊;1984年1月更名為同心村,建立村民委員會,屬白水鄉;1992年9月撤鄉建鎮時屬白水鎮至今。同心村……。 |
153、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河西街道同心村 農村合作化時,取社員同心協力之意而得同心村,故名。1950年成立共和村,1958年改共和村為同心大隊,屬河西公社,1981年改河西公社為下西公社,1984年改同心大隊為同心村,屬下西鄉。同心村……。 |
154、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西壩鎮同心村 西壩鎮同心村地處丘陵地帶,東鄰岷江河,與五通橋隔江相望,南距西壩鎮場鎮約4公里,西與西壩鎮愛國村相鄰,北鄰進港大道、大橋連接線,與冠英鎮河橋村接壤。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農戶448戶,人口1578人。村兩委班子成員5人,黨員46人,建檔立卡初期有精準貧困戶23戶59人。全村80%以上農戶安裝了天然氣和寬帶。全村幅員面積2.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500畝,經濟作物主要以種植柑橘、枇杷、李子、棗為主……。 |
155、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金孔鎮同心村 此地名寄托了當地群眾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故名。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廖家橋村、楊綠村、畢村合并,設大同村,沿用至今。同心村,辦公地在峰龍村,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轄村民小組7個,戶籍人口631戶1694人,常住人口276戶469人,黨員54名。產業發展以種養殖為主,著力打造一般村。……。 |
156、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雙龍鎮同心村 同心村是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雙龍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1025123999。 |
157、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潼川鎮同心村 同心村是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潼川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0722101999。 |
158、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河清鎮同心村 同心村位于河清鎮東北部,干河子沿線,離場鎮6.9公里。全村幅員面積6.59平方公里,轄20個村民小組,共1209戶,3563人。全村土地面積4566畝。村內主導產業種養結合。全村共有黨員119名,其中女性23名,45歲以下38名,60歲以上46名,高中(中專)以上41名,流動黨員29名,新劃分出了產業發展黨支部、市場營銷黨支部、技術服務黨支部三個黨支部。……。 |
159、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興隆鎮同心村 同心村是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興隆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0623109999。 |
取同心同德搞好社會主義建設之意,故名。1951年為同民村;1962年合作化時取名同心大隊,屬馬嘶公社;1981年大隊改村為同心村,屬馬嘶鄉;1986年屬馬嘶苗族鄉;2004年強村擴組,與上峰、營頂村合并組建同心村至今。同心村坐落于馬嘶苗族鄉中間位置、離馬嘶苗族鄉政府距離0.2千米。東接鑫和村、南接茶園村、西接養馬嘶社區、北接紅星村。轄區面積14平方千米,下轄6個村民小組,487戶、1835人。特色……。 |
161、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東湖街道同心村 同心村位于富順縣城東部,沱江東岸,距縣城一江之隔。S305線穿村而過,全長2.1公里,全村共有幅員面積3.38公里,下設21個村民小組,1401戶村民,人口總數5046人,正式黨員117人,預備黨員1名,建檔立卡戶28戶76人,低保戶117戶,享受人口132人,院外五保6人,院內五保1人。殘疾人92人(辦證),村主干道13公里,硬化村組公路23公里,待硬化組道5.1公里,省級保護單位一個,--文光……。 |
162、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街道同心村 指境內有道同心橋,故名。2008年,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同心村村民委員會命名以來,沿用至今。2020年村社區調整,將倡儀村與同心村合并設立同心村。同心村村委會辦公地址為原倡儀村黨群服務中心。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批準,批復號為新都府函【2020】74號。同心村……。 |
163、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赤水街道同心村 同心村是四川省成都市簡陽市赤水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0185008999。 |
164、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響巖鎮同心村 解放后,百姓期望能夠同心同德,共同發展經濟,此名寄托了村名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故名。《全蜀志余》稱平驛為“平夷堡”,足證此地原為氐羌“夷地”,唐代,平驛鄉建石門戍與氐羌分界,明代,平驛鄉設平夷堡與椒園堡,清代,設響巖壩與煽鐵溝鄉團,平驛鄉設平驛鋪鄉團,1929年,響巖置響煽團練公所,平驛隸平(驛)白(石)團練公所,1936年,同心村隸平(驛)白(石)聯保,1951年,同心村隸平驛鄉,1958年,成立……。 |
165、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雙龍鎮同心村 解放初期此地群眾團結同心,此名寓意共同為新中國發展貢獻力量。原名同心大隊,1969年設立為同心村,后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同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