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村位于房山西南大石窩鎮北部山區,千年古剎云居寺坐落于該村境內,村域山青水美、文化底蘊厚重,是集觀光、休閑、民俗于一體的市級民俗旅游村。全村農戶186戶,農業人口490人,農村勞動力人數380人,土地面積1.58萬畝。2007年度,水頭村獲房山區“魅力新農村”榮譽稱號。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發揮山青、水秀、的區位優勢,全力打造民俗旅游新環境,實施了四清、四化等多項環境整治工程,靚化了村容村貌,完善……。 |
水頭村位于北京市延慶縣城東北部,距離縣城69公里,風景秀麗、氣候涼爽。下轄水頭、半溝2個自然村,村域面積4.4萬畝,山場林地面積4.2萬畝,耕地面積1170畝,生態林面積4.2萬畝。全村共有102戶,272口人,其中0員21人,其中預備黨員1人,兩委干部5名。……。 |
水頭村,即位于大盈溪匯入鰲海之處,因有“淡水尾,咸水頭”之說,故名。水頭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人聚居繁衍,先宋姓,后肖、陳、吳、林、呂相繼遷入,現水頭吳姓人口最多,宋代渡口碼頭初奠,運輸貿易日漸活躍。商朝康丁元年(1152年)五里橋竣工后,水頭成為“萬商云集”的貿易場所,二宋時期,水頭,湖內隸屬太平鄉常安里。元,明,清改屬四十一都。1949年8月14日解放,曾分別屬于十區和十一區,1952年隸屬十六區。……。 |
村置九龍山西北側山麓,據說下雨時九龍山的水最先流到此處。因有“水頭”之稱。宋屬萬安鄉萬安里有水頭境。明屬西隅萬安里1圖,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漁溪鎮,1943年設井頭保直屬漁溪鎮,1950年屬第五區水頭鄉,1958年屬漁溪公社上鄭大隊,1959年成立水頭大隊,1984年改大隊為水頭村委會屬漁溪鎮。水頭村……。 |
水頭位于建設鄉政府駐地西南部,直距1.9公里。東始建設橡膠廠,西至搭橋,北接建光,南連圍大坑山。包括水頭、水頭山二個自然村,作業區駐水頭村。聚落依山坡地面溪而建,呈長方形。雜姓集居。共161戶,499人,漢族,講閩南話。設一個村民小組,耕地509畝,其中水田370畝,農地139畝。主種橡膠、水稻、甘蔗、地瓜、兼種茶果。有初級小學一所,醫療站一間。水、電、電訊、電視開通。江坪鄉道從村通過,可通汽車。……。 |
因九龍江“九九灣”至鎮頭宮象把咀口狹窄處,村位于水流狹處上,故名。1939年屬龍溪縣顏潮鄉水頭保,1950年屬龍溪縣第一區白云鄉,1959年屬龍溪縣顏厝公社水頭大隊。1960年并縣稱龍海縣顏厝公社水頭大隊,1984年改稱龍海縣顏厝鄉水頭村委會,1992年顏厝鄉改鎮,1993年改稱龍海市顏厝鎮水頭村委會并沿用至今。水頭村……。 |
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3.5公里,坐落于泉州灣的濱海地帶。西北臨海,東接洪尾,西與西濱農場交界,南與塘頭后廳相鄰。古時注入泉州灣之水可經該村,灌溉雪上、浦內、港塘等地。因村落位于水流之首,故稱“水頭”。宋為安仁鄉江陰里所轄,元、明、清屬廿三都,民國屬石獅鎮龍塘保,1949年屬晉江縣第九區(永寧區),1952年屬雙湖區,1956年屬蓮塘鄉,1958年設置水頭大隊。1984年改稱水頭村,轄有水頭、洪尾2個……。 |
水頭村位于赤土鄉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北鄰西洋村,西鄰萬安村,東北鄰溪東村、南鄰舊鎮鎮東厝、后壟二村。源于苦竹、白石、爐飛、頂下草等處的赤土溪流經本村西林墘進入舊鎮鎮境內,為浯江上游。縣道長舊線(從國道324線長橋溪內站至省道漳東線舊鎮鎮寨內站的公路)經過本村西林墘。漳詔高速公路也從西林墘經過,建一座浯江溪的大橋長300米。【政區沿革】水頭村清代屬七都下洋保,民國29年屬四股鄉(民國33年與……。 |
水頭村位于火田鎮東南部,轄4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655戶,總人口2136人。共有黨員53名,現有村兩委干部7人。面積11784畝,森林覆蓋率63%。全村有耕地1435畝,林地3881畝。村民以青棗、枇杷種植和勞務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尤其盛產優質臺灣青棗,農民人均收入8307元。村內留有青銅時期古遺址鐘后山遺址及宋朝瓷窯址。……。 |
水頭村位于長汀縣濯田鎮北面,全村土地總面積36860畝,林地28470畝,耕地1631畝,海拔382米,總人口1500多。水頭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名人薈萃,歷史悠久,集人文與自然景觀于一體。村口有俗稱為“獅象把水口”的兩座山巒穿插環抱,清澈見底的溪流穿村而過。遠眺整個村莊云霧盤繞、古樹林立,令人陶醉留連。沿溪兩岸楊柳婆娑,綠樹環繞,鐘靈毓秀。穿行在彎彎曲曲的村道上,數十幢明清古民居分布兩邊,連成……。 |
因有溪水流向池村是桂口溪的源頭而得名。古屬十五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富口區梨樹鄉,1958年成立富口公社為梨樹大隊管轄。1961年分出自成大隊,1984年改水頭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駐水頭村。夏茂鎮水頭村地處夏茂鎮東南部,茂溪河下游,距離集鎮5公里,全村有2個自然村,四個村民小組,120戶,人口482人。全村耕地面積615畝,林地面積5071畝,果園面積440米。水頭村擁有一座庫容量29萬立……。 |
因該村為多處小河流的源頭而得名。1958年稱水頭大隊,1983年稱水頭鄉,1987年稱水頭管理區,1999年經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水頭村委會,沿用至今。水頭村……。 |
1957年設水頭大隊;1985年改稱水頭鄉;1988年建立水頭村委會;1991年改稱水頭管理區;1998年改稱水頭村民委員會至今。水頭村……。 |
因駐地在官田水(又稱大壩坑)上游,俗稱水源源頭,故名。1951年為水頭鄉。1958年為水頭大隊。1983年為水頭鄉人民政府。1986年為水頭村委會。1990年為水頭管理區。1998年10月7日改設為水頭村委會,沿用至今。2004年12月2日水聯村委會并入。水頭村委會位于英紅鎮北部,距英紅鎮中心約23公里,管轄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人口3418人。……。 |
紅場鎮水頭村是省定貧困村,位于紅場鎮東部,為山地丘陵區,是純農山區村,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山地面積6817畝,耕地面積156畝,全村總人口3313人(604戶),為紅場鎮人口第二大村。種植業是經濟的支柱產業,主要有青梅、楊梅、淮山等作物。村民姓氏有李、羅、黃、盧等,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農業生產主要有種植青梅、楊梅、龍眼、油甘等。村兩委會共有干部5名,其中支委會委員3名、村委會成員3名(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