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村:位于十里堡鎮以西2公里處。……。 |
轄區內有一天然泉水,且有居民居住,得名水泉,村委會駐水泉自然村,故名。1958年公社化時辛店公社所轄,1961年為太石鋪公社水泉大隊,1965年仍由辛店公社所轄,1983年2月為太石鄉水泉村,1993年12月為太石鎮水泉村至今。水泉村……。 |
建村后沿用自然村“水泉子”之名。民國時為五龍鄉六保第一、二、三、四甲。解放初為永昌縣三區五鄉第一行政村。1956年撤區后屬水泉子鄉。合作化時組建郭家莊、水泉子、閻家壕北、北灣四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為水泉子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屬五星公社,后改為西河人民公社永勝大隊水泉子中隊。1959年3月劃入肅南縣,同年9月復歸永昌縣。1961年劃為水泉子公社水泉子大隊。1966年并入紅山窯公社管轄……。 |
水泉村位于尖山腳下,古時這里有清泉十六眼,泉水清澈,流水潺潺,故稱水泉村。因村委會位于水泉村,故名。1958年為水泉公社水泉大隊,劃歸靖遠縣,1987年為平川區水泉鄉水泉村委會。2005年1月更名為平川區水泉鎮水泉村委會延續至今。水泉村……。 |
因該地有一眼水泉,故名。民國時期屬興隆鎮。1949年后,屬平南區;1958年公社化后,改水泉大隊,屬店鎮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后,水泉大隊改為店水泉村,設村民委員會,屬店鎮鄉;2003年12月撤鄉并鎮后將店鎮鄉并入皂郊鎮,屬皂郊鎮,名稱沿用至今。水泉村……。 |
因住地村邊有泉水而得村名水泉村。1949年隸屬于天水縣社棠鎮和清水縣九龍、武當鄉為水泉村;1958年為草川公社水泉大隊;1983年社改鄉為草川鋪鄉水泉村村民委員會。民國時期為保甲制,1949年初為水泉村人民代表大會,1955年至1958年為水泉農業合作社,1958年至1980年為水泉生產大隊,1983年至今為水泉村村民委員會。水泉村……。 |
因以王姓人氏聚居,且村內有眼山水泉,故名。1949年前屬清水縣管轄,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為水泉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3年為水泉村村民委員會至今。水泉村……。 |
1949年自然村水泉鋪得名,后村址變更至謝家坪社,1983年簡化命名水泉村。1949年設渭陽鄉,1958年并入云田公社,1961年分設渭陽公社,1983年復設鄉。轄三川、渭陽、三門、小干川、崔家灣、包家岔、董家岔、錦屏、文昌、水泉、本馱、林家坪12個村委會,后合并10個村,水泉村得以保留。村設有小學謝家坪學校。水泉村……。 |
水泉村是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623104204。 |
此發現一眼泉水故命名為水泉村。1950年建政時為安化區翠峰鄉水泉村。1953年為金廠區翠峰鄉水泉村。1955年為龐磨鄉水泉村。1956年為翠峰鄉水泉村。1958年11月為金廠公社龐磨管理區東峪大隊水泉生產隊。1961年為龐磨公社水泉大隊。后改為勝利公社水泉大隊。1971年為龐磨公社水泉大隊。1983年為龐磨鄉水泉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為馬營鄉水泉村。2014年為馬營鎮水泉村村民委員會。水泉村……。 |
因該村有一水泉而得名。解放后屬城關鄉管轄,合作化時設農業社,屬中臺鄉;1957屬城關鄉,人民公社化時與西王溝合設水泉大隊;1973年又分開。1983撤大隊設村時,分設水泉村、西王溝村,屬中臺鄉;1984年撤鄉建鎮后屬中臺鎮。2004年撤村并組時撤西王溝村并入水泉村,屬中臺鎮至今。水泉村……。 |
在前清時期地處山區,此地曾有一水泉,古取名水泉。1949年曾屬廣通縣,1958年為水泉人民公社水泉大隊,1961年劃為廣河縣。更名為廣河縣水泉坪公社水泉大隊。1984年更名為水泉鄉水泉村村民委員會至今。水泉村……。 |
因村里有一處清泉水而得名。有清泉水的村莊。新中國成立后成立西固工作組,設立峰迭區,下設立節鄉,除瓦地區屬立節鄉轄區。1952年7月,峰迭區更名為聯合區。1953年5月聯合區增設除瓦鄉。1953年10月成立舟曲工作組,1958年3月,撤銷縣轄聯合區,設立大鄉建制。除瓦鄉并入巴藏鄉。同年7月,撤銷鄉轄基層組織,設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9年1月3日,撤銷縣轄鄉級建制,設立“政社合一”大人民公社。巴藏鄉……。 |
民國年間,有個寺廟叫水泉寺,隨著人群的遷移居住,后來就取名水泉村,別名兔兒縣。1983年為水泉村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2017年8月7日撤鄉設鎮,屬隴陽鎮至今。水泉村……。 |
因村莊處地山坡上而缺水,村民期望有源源流淌的泉水而得名。解放前屬峰迭鄉轄。建政時屬峰迭區瓜咱鄉所轄。1956年建銀光二社。1958年為峰迭公社水泉大隊。1983年恢復鄉級建制改稱水泉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水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