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村駐三條溝匯合處,故得名三岔。1951年為三岔村,1955年為初級合作社,1956年為高級合作社,1958年后為三岔大隊,1969年又改為三岔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政社分設至今為三岔行政村,后設三岔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三岔村……。 |
三岔村是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丁莊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523003220。 |
三岔村是山東省濟南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112019274。 |
三岔村是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索鎮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370321001205。 |
三岔村是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522101263。 |
以村位三山二溪交匯地段得名。1958公社化時設立三岔河大隊,隸屬二郎公社,1984年改為三岔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二郎鄉,1996年撤鄉并鎮,隸屬古城鎮,2011年撤銷古城鎮,并入堰口鎮,隸屬堰口鎮,名稱沿用至今。三岔村……。 |
因地處羅溝、野牛溝、馬溝三溝交岔處故得名。1958年得名三岔生產隊,1962年改為三岔大隊,1994年得名三岔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將羅溝村和三岔村合并為三岔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三岔村……。 |
三岔村位于三條溝的交叉口而得名。1944年屬黃龍設置局子橋鄉(三岔)八保白土窯轄;1948年民主建政時屬三區(三岔)三岔鄉;1950年屬三區白土窯鄉;1956年屬縣直屬三岔鄉;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時,與長石頭鄉合并成立紅專人民公社,并以大隊部駐地三岔村命名為三岔生產大隊;同年11月,黃龍縣制撤銷,屬地劃入洛川縣土基公社(屬三岔管區);1961年9月黃龍縣制恢復,屬三岔人民公社三岔生產大隊;1……。 |
1998年,將原風洞村、白水溝村、三岔村合并,成立三岔村村民委員會;2002年,又將原馬氏溝村并入三岔村仍稱三岔村村民委員會至今。三岔村……。 |
1958年設立三岔大隊,1984年更名為三岔村民委員會。三岔村……。 |
1959年1月命名三岔生產大隊,隸屬南星人民公社三岔管理區。1961年6月為三岔人民公社三岔生產大隊。1984年3月改社設鄉,變更為三岔村村民委員會。1997年8月撤鄉設鎮,為三岔鎮三岔村村民委員會。2007年撤村并組,經縣政府批準,石山坪村村民委員會并入。2011年7月撤鄉并鎮,為留鳳關鎮三岔村村民委員會。2014年撤并村,經省民政廳批準,2016年11月心紅鋪村村民委員會并入。三岔村……。 |
1983年改設村委會,由彪角鎮政府命名報鳳翔縣政府審批得名。三岔村隸屬于彪角鎮。三岔村……。 |
域內有大三岔和小三岔,故名。解放前,白河縣劃歸湖北省鄖縣,隸屬中廠三呂。1949年解放后,劃入白河縣轄區管理。1951年,秧田、雙坪和花屋3個互助組均屬二區三岔鄉。1954年,秧田、雙坪和花屋3個互助組分別轉為高級社,均屬八區三岔鄉。1956年,秧田、雙坪和花屋3個高級社均屬西營區小雙鄉。1958年,秧田、雙坪和花屋3個高級社分別轉為大隊,均屬西營公社小雙管區。1962年,秧田、雙坪和花屋3個大隊……。 |
本村早年有城杰、八寺、四東三個小村,居于三條小岔,后來,三村并居一起,取名三岔村。該村委會位于三岔村,故稱為三岔村民委員會。1958年為陽方口公社三岔生產大隊,1984年由生產隊演變為村委會至今。三岔村……。 |
明嘉靖十八年筑,因其東達神池,西通岢嵐,北向偏關,當三路之沖,故名三岔堡,后人們簡稱三岔。1958年11月,以所管轄村莊名稱—三岔村,建立三岔生產大隊;1984年10月,更名為三岔村民委員會至今,簡稱三岔村委會。三岔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