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村村委會位于長來鎮的西面,距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轄羅村、曲下2個自然村。有村民429戶,總人口為1871人。全村有0黨員40名,村“兩委”干部7名。2009年村集體收入為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594元。全村共有耕地面積2080畝,其中水田面積880畝,旱地1200 畝。村民以種植水稻、蔬菜和養殖豬、雞、鴨為主。……。 |
羅村村是廣東省湛江市廉江市長山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40881116215。 |
村前過去有段螺狀彎曲的小河,流水似螺聲,原名螺川,后改稱羅村。羅村大隊是1958年公社化時是羅村兵營,1961年體制下放分為謝料、蔗地、羅村、新塘、古棉五個大隊,1963年由五個大隊再合成一個大隊,因羅村叫著名,故稱羅村大隊,1983年改為羅村鄉,1986年改為羅村農村管理區,1999年改稱為羅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羅村村……。 |
羅村村是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瀝林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41302107208。 |
據查于1500年左右聶姓遷居住,以羅姓為主,故名為羅村。清朝時期,屬博羅縣蘇州巡司署;民國時期,屬博羅縣四區三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博羅縣二區泰美鄉;1956年11月,屬博羅縣三徑鄉;1958年1月,設立博羅縣泰美人民公社羅村大隊;1960年,稱廣東省惠州市十二嶺柑桔場羅村大隊;1962年,稱博羅縣泰美人民公社羅村大隊;1983年11月,稱博羅縣泰美區羅村鄉;1986年1月,稱博羅縣泰美鎮羅……。 |
清朝初期,羅姓從東莞市厚街鎮橫崗圍村遷到此處定居,起名為羅村。1951年12月至1958年10月,屬博羅縣鐵場區;1963年10月至1983年11月,設立博羅縣長寧人民公社羅村大隊;1983年11月至1986年1月,稱長寧區羅村鄉;1990年至1999年,稱長寧鎮羅村管理區;1999年,稱羅村村民委員會至今。羅村村……。 |
羅村村是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上陵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41624104215。 |
1949年設立鄉,1958年改為大隊。1983年改為鄉政府,1986年改為村委會,1989年改為管理區。1999年2月6日由陽春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羅村村委會,沿用至今。羅村村……。 |
相傳由貴縣橋圩羅姓人遷建,以羅姓命村,故名。1949年設羅村農會。1952年改鄉。1958年稱校椅公社羅村大隊。1962年稱羅村公社。1968年復稱校椅公社羅村大隊。1984年稱校椅鎮羅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稱羅村村公所。1995年稱羅村村民委員會。羅村村……。 |
因該村為羅姓人始居得名。羅指羅姓;1952年8月改為羅村鄉;1959年5月稱羅村大隊;1962年9月又恢復羅村鄉;1969年1月復名羅村大隊;1984年改稱羅村,其行政組織隨之由革委會、管委會改稱村公所;1995年“撤村改委”,改稱羅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羅村位于喬建鎮西南部,是喬建鎮最大的村,總人口5707人,1266戶,男3008人,女2699人。有35個村民小組,共有7個自然屯,分別為平……。 |
1620年由羅姓人建村,得名。1950年羅村與古思村合稱同義村。1961年分設古思、羅村2大隊。1984年改為羅村村委會,1987年改為羅村村公所。1994年復改羅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羅村村……。 |
因歷史地名羅村得名。古為土司軍事屯堡羅村屯得名。1952年民主建政屬合馬鄉大同行政村,1953年為大同鄉的羅村居民組,1958年名羅村大隊,1981年分為土地壩、羅村兩個大隊,1984年更名羅村村,為合馬鄉轄,1992年為合馬鎮轄。2003年撤區并村時,將羅村村、土地壩村、桃坪村合并為羅村村,設立羅村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劃入茅臺鎮,沿用至今。羅村村……。 |
羅村村位于赤水河畔河東,茅習公路旁,東與三合鎮盧榮壩村相接,南與二合鎮玉坪社區相接,西與本鎮的沙坪村隔河相望,北與本鎮的大同村,街道社區相接。羅村村轄區13個村民組,總人口3479人,總耕地面積2171畝,退耕還林1410畝,種植高梁1373畝,玉米328畝,紅苕432畝同,蔬菜35畝,脫毒馬鈴薯基地300畝。經濟收入主要以畜牧、勞務輸出為主。大型非公有制白酒企業4家,分別是大唐酒業、天長帝酒業、……。 |
明初,羅姓遷此建村,取名國家村。清咸豐年為羅家村,簡稱羅村。村名沿用至今。羅村村……。 |
羅村,位于蔣坊鄉 駐地 方向,與 前蔣、小辛交界,占地面積約 360 畝,全村共有 219戶,人口 661 人,其中男性380 人,女性 361 人,耕地 1050畝,深機井6眼,全村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發展黃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共計達60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