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內有一口水井,井水異常冰涼,故名涼水井。該村解放前為渭沱鄉第四堡。1950年為四村,1958年為渭沱公組涼水管理區,1962年改為涼水大井,1983年稱涼水村,2001年原穿井村并入,沿用至今。涼水村……。 |
涼水村位于江東街道東部,與群沱子社區、插旗社區等相鄰。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涼水村豐富的水果種植條件,西瓜、柑橘、李子、桃子等水果遍布其間,一年四季瓜果飄香,因所產西瓜品質好,在涪陵小有名氣。涼水村西瓜常年種植面積均在200畝左右,常年產量在400噸左右,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上下。涼水村轄區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薯類,經濟作物以西瓜、柑橘為主,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養殖和外出務工,2020年農民年……。 |
涼水村是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00112142999。 |
因境內涼水井,故名。1951年1月建涼水村,以涼水井得名。1953年將福龍村并入涼水村,1958年將涼水村并入雙堰區隊,1961年由雙堰大隊劃出部分復置涼水大隊。1984年改涼水大隊為涼水村,2004年9月村組建制調整時,將原涼水鄉、雙廟村、石嶺村合并為現涼水村,沿用至今。涼水村……。 |
以境內有一涼水井而得名涼水村。原名涼水大隊,2004年改名為涼水村村民委員會。涼水村……。 |
因村內的涼水井而得名。印盒村1950年前屬涼水鄉第一保,1951年名印盒村,1958年更名為印盒管理區,1961年更名為印盒,1961年更名為印盒六隊,1983年更名為印盒村。板院村1950年前屬涼水鄉第二保,1951年命名為板院村,1958年更名為板院管理區,1961年為板院六隊,1983年為板院村。教化村1950年前屬涼水鄉第十六保,1951年命名教化村,1958年為教化管理區,1961年為教……。 |
解放前,此地為墊江至萬縣古道,邊有一眼清泉,過往客商在此歇腳,泉水清涼解渴,故而得名涼水村。因負責群眾自治組織事務故設立村民委員會。解放初稱城西鄉涼水村,1988年改為永勝公社涼水大隊,1983年恢復鄉建制,屬仁賢鄉涼水村,1992年屬仁賢鎮涼水村。2002年撤鄉并村,涼水村與七一村、福德村并為涼水村,成為仁賢鎮涼水村。2009年由仁賢鎮劃為雙桂街道涼水村,名稱沿用至今。涼水村……。 |
因早年此處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井水清涼甘甜,故名。1951年設涼水村,1961年改為涼水大隊,1984年更名為涼水村,建立涼水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撤銷原涼水村和團嶺村合并設立涼水村,此名沿用至今。涼水村……。 |
因境內涼水井,得名涼水村。民國時為石寶鄉9保,1951年為石寶鎮9村,1952年因其由四部分合建命名四合村,屬石寶鄉,1958年以境內涼水井更名涼水大隊,屬石寶公社,1984年設立涼水村村民委員會,屬石寶鎮。2002年,涼水村與三灣村合并。涼水村……。 |
10、重慶市巫山縣福田鎮涼水村 因此地后山有一口泉水井,一年四季水質清涼,故名。1951年,涼水村成立,隸屬福田鄉;1952年,劃歸下田鄉;1953年,增設涼水鄉,劃歸涼水鄉;1955年,并入下田鄉;1958年,更名為涼水區隊,劃歸福田公社;1961年,更名為涼水大隊,劃歸下田公社;1984年,更名涼水村,隸屬下田鄉;1992年,撤下田鄉,并入福田鎮;2004年,烏鴉村并入,隸屬福田鎮至今。涼水村……。 |
11、重慶市巫溪縣菱角鎮涼水村 此地一泉,冬暖夏涼,故而此地得名涼水村。清屬大寧縣通城里五甲天星觀,民國時屬第三區白趕鄉,1961年區劃調整后成立涼水大隊,1984年改涼水村,成立涼水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涼水村……。 |
境內有一水井,水溫較低,居民用水都取于此處,得涼水。原名涼水井。1981年成立涼水大隊,涼水大隊隸屬塘坳公社。1983年改大隊為村,隸屬塘坳鄉。2003年合村并組時撤銷將小塘,泡桐,桃青村并入涼水村,2011年劃入清溪場鎮。2021年行政區劃調整隸屬龍鳳壩鎮。該名沿用至今。涼水村……。 |
13、重慶市彭水縣潤溪鄉涼水村 因當地有一條水溝,水性清涼,故名涼水,后成為村名。1949年轄境屬龍洋鄉。2001年鄉鎮調整,原洋水橋村、五里埡村7、8組隨龍洋鄉并入潤溪鄉。2003年村組調整,將原洋水橋村、五里埡村7、8組合并設涼水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涼水村……。 |
14、重慶市大足區珠溪鎮涼水村 因境內有一口著名的涼水井,水質清澈透涼,故名。1953年取名涼水村,因境內有一口著名的涼水井,水質清澈透涼,故名;1958年更為涼水管理區;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設立涼水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涼水生產大隊,設立涼水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6月石廟村并入后仍為涼水村。涼水村……。 |
涼水村位于遵義市紅花崗區東部城郊,是東部鄰縣進入遵義市中心城區的東大門,區位優勢日益突顯,經濟發展蓄勢待發。全村總面積4.16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民組,戶籍總人口4000余人。全村傳統農業產業主要是種植蔬菜、水果、花卉及部分養殖業,近年來逐步形成了加工、維修、租賃服務等第三產業。2010年全年社會總產值18322萬元,村集體收入35萬余元。全村廣大干部群眾在村“兩委”的團結帶領下,將切實抓住東部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