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村概況 烏江鎮建設村位于烏江鎮政治、文化中心,北鄰南京市浦口區,東臨長江,全村由建設、松棵、楊莊三個村委會合并而成,全村耕地面積6661畝,全村1709戶,47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口6670人。省級公路巢寧路、烏香路穿境而過,村內有四條主干道與各自然村相通;縣級新農村示范點廖村村莊整潔秀麗,風景怡人;水利設施有三座抗旱機站和一座抗旱、排澇兩用站,基本上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新村部建設于2011年……。 |
因其取“建設欣欣向榮的新農村”之意,又因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建設村村民委員會。1951年為大灘渡村;1955年為星星初級社,屬建設公社;1958年為建設二大隊;1961年二大隊劃分出建設大隊,屬建設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為建設村,屬建設鄉;2004年9月隨建設鄉并入正陽關鎮,屬之至今。建設村位于千年古鎮----正陽關鎮的西南部。310省道橫穿全村,東靠肖嚴湖、西臨淠河、南于三岔村,北于紅旗村……。 |
建設村位于322省道南端,和章渡街道相接,北與靠山村相鄰,由原建設村、肖村村撤并而成。轄16個村民組,703戶、2364人,耕地總面積2084畝。建設村以蠶桑養殖、水稻、蔬菜種植及畜禽養殖為主要產業,外出務工是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08年人均收入3140元。 建設村設黨總支1個,下設建設、肖村2個黨支部,黨小組4個;現有黨員61人,,其中女黨員14人。 黨總支組成人員:總支書記魏美蓮;總支副書記……。 |
建設村位于店埠鎮東部15公里處,南側是合裕路,北側是合浦路,石長路穿村而行。全村共有村民組20個,總人口3830人,承包土地面積4667畝,山林面積6000多畝。現有小學1所,村級衛生室1所,農家書屋1處。 我村現有小二型水庫2座,環村砂石路11.3公里,村村通水泥路6公里,全村交通便利。礦產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梅山寺廟坐落于梅山屬澗溝組,生態環境優美。村黨總支部現有正式黨員110人,預備黨員3人……。 |
銘傳鄉建設村位于鄉政府的西部,與六安市金安區交界,由原建設、團山二村合并而成,轄25個村民組,農業人口2300人,耕地面積3507畝;村成立了一個總支部委員會,設立四個支部,11個黨小組,黨員總數70人;村內有衛生站1個,小學1所,縣小二型水庫1座,水泥路3㎞,砂石路約十公里之多,村內交通良好,生活方便,著名臺灣智上公司香草山莊落實該村內小團山上,莊內風光秀麗,香味誘人,風格獨特。……。 |
因沿用原行政村名,且此地有國家建設的大型銅礦,故得名建設村村民委員會。1958年建設大隊屬東方紅人民公社安鳳管理區;1961年屬安鳳人民公社(縣直屬);1975年由建設大隊劃出夏咀大隊,隸屬不變;1984年體制改革,建設村、夏咀村屬安鳳鄉;1992年2月建設村、夏咀村隨安鳳鄉并入會宮鄉;2005年夏咀村并入建設村,屬會宮鄉;2010年8月建設村屬會宮鎮至今。建設村:地處會宮鎮東部,拔茅山腳下,白蕩……。 |
喻意建設新農村,實現四化奔小康,得名建設村。1949年前屬栗新鄉三保,1952年劃入水田鄉名新廟子村,1958年公社化時名新廟大隊,1965年改為一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建設大隊,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后名建設村,沿用至今。建設村……。 |
因此村是由以前的“辛午、龍廟”兩個村合力建設的新村,再因龍廟村的前身名為建設村,故名建設村。由龍廟、辛午2村合并而成。1950年9月為建設、幸福村,屬平安鄉。1958年村改大隊、鄉改公社后屬平安公社,1981年建設大隊更名為龍廟大隊、幸福大隊更名為辛午大隊、平安鄉更名為土地坡公社后屬土地坡公社,1984年大隊改村、公社改鄉后為均為村,屬土地坡鄉,1992年屬清溪鎮,1998年屬土地坡鄉,2002年……。 |
因境內有一公路橋名建設橋,以此橋命名為建設村。1949年前為巴縣銅罐鄉第11保。1952年設村。1964年從雙龍村劃出部分地域成立建設大隊,1966年設石壩子村。1977年改為勝利大隊。1982年分別更名為建設村和石壩子村。2002年兩村合并成立建設村村民委員會至今。建設村……。 |
1952年,修建渝南公路時修建此橋口號為“保衛世界和平,建設人民交通”故名建設橋,取“建設橋”中的“建設”二字。1984年1月得名。解放前隸屬蔡家鄉第二十二保。1950年為蔡家鄉跳蹬大隊。1953年為大屋鄉新房村。1956年隸屬同心鄉。1958年隸屬井口人民公社建設管區,1961年為建設大隊。1966年更名為紅星大隊,1973年恢復建設大隊。1984年更名為建設村。2004年由原建設村、新農村、陡……。 |
11、重慶市綦江區萬東鎮建設村 因其轄區原屬建設鄉的一部分、并在原鄉駐地建設的周圍而取名建設村,村委會以地處建設村境內。民國時期,隸屬綦江縣建設鄉一、二、七保。1951年,屬建設鄉二郎、永和、金蘭三村。1955年,劃歸重慶市南桐礦區。1956年,并為建設鄉前進高級社。1958年,隸屬萬盛公社建設耕區。1962年,隸屬建設、和平兩個生產大隊。1966年,和平大隊并入建設大隊。1967年,更名朝陽大隊。1969年,成立朝陽大隊革委會……。 |
12、重慶市大足區高升鎮建設村 以“搞好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之意而得名。原為四村;1953年,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時,取名回龍村;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設立建設生產大隊;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建設生產大隊,設立建設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建設村村委會;2003年白菊村部分村民小組并入建設村。建設村……。 |
13、重慶市忠縣洋渡鎮建設村 取其建設新農村之意得名。1961年從原洋渡公社同合大隊析置,屬同合公社。1984年為同合鄉建設村,設立建設村村民委員會。1992年隨鄉并入洋渡鎮。2002年,建設村與石龍村、新路村合并。建設村……。 |
14、重慶市奉節縣竹園鎮建設村 建設村位于竹園鎮東南側,幅員面積達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50-1200米左右,最高處位于竹園鎮九龍觀,海拔高達1500米,具有悠久的歷史,每逢節會前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建設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距離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共610戶,農業人口2089人,2011年建設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210元。建設村黨支部成立于2003年4月,現有正式黨員46名,預備黨員3名,入黨積極分子5名,黨支部下設4個……。 |
15、重慶市璧山區七塘鎮建設村 因解放初期建設新中國而得名建設村。以解放初期建設新中國而得名,設立建設大隊,后改稱村。2014年璧山撤縣設區,隸屬之。建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