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門村位于趙廟鎮北部,北鄰北八丈河與雙廟鎮隔河相望。雙清路、高光路在此交匯。轄區面積5.9平方公里,總人口5096人,耕地4980畝。2006年村級區劃調整時由原來的黃門、范宋、趙莊三個村合并為黃門村委會、黃門村黨總支。該村系首批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轄黃門、東范等8個自然村(黃門、東范、范老莊、趙莊、范莊、黃范、范長莊、宋莊)13個村民組。農作物以小麥、甘薯、大豆、葡萄為主。太和縣東范農業綜合開……。 |
原稱黃悶,以其地勢高,霧罩多,令人窒悶得名,侗名“更王”,其意不詳,也有說意為侗族之最的。民國二十年改為黃門,亦因黃門村是黃姓開寨之故。清代屬黎平府,系古代九寨之一。民國15年設過鄉,民國中后期為九寨鄉第六保。解放后于1953年復設黃門鄉,此前轄至現在的孟伯。1958為黃門公社黃門大隊,1966年并入彥洞公社,1970年又分開設為紅門公社紅門大隊,1981年復為黃門大隊,1984年改為黃門村。地貌……。 |
清代初,黃姓遷此建村,取名黃門。清代屬黃道保。1929年屬北區。1934年屬五區(薛店)。1947年屬西關鎮。1948年屬二區(薛店)。1958年屬渣園人民公社,置馬圪垯大隊。1961年屬渣園區。1965年屬渣園人民公社。1984年春析置黃門。1961年屬渣園區。1965年屬渣園人民公社。1984年屬渣園鄉,設黃門村民委員會。黃門村……。 |
黃門村原名原家門,史稱鳳饒村。有碑記載:此處鳳陽河水暢流,楊柳成行,經濟繁榮,人財鼎盛,由鳳陽河而得名鳳饒村。清光緒三年災害頻多,瘟疫成行,僅剩黃姓兩家,鳳饒村名存實亡,后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王、殷、李三家,落戶居住在黃氏家門東頭,隨人丁增多,稱黃門村。清光緒三年(1877)災害頻多,瘟疫成行,僅剩黃姓兩家,鳳饒村名存實亡,后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王、殷、李三戶居住于此。清代屬和樂里,民國時……。 |
黃門村是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下辛店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20923105999。 |
黃門村是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石市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30421117224。 |
黃門村位于蓮洲鄉的中部,交通便利,距鄉集市近4公里。全村國土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1748.1畝。山場3853.6畝。自然分布5個村莊,13個村小組,戶數386戶,人口1538人,貧困人口占三分之二以上。低保戶26戶,五保戶4戶。居民以單一的種糧為主要收入來源。產業發展難成規;,水資源缺乏,靠地表水維持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農電改造后全村基本通電,未能開通有線電視網絡。土坯房占全村半數之多。人均收入……。 |
古時山門處海洋中盛產黃魚,故稱為黃門。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屬八都;民國時期屬五至六保;1957年成立黃門高級社;1961年稱黃門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置黃門村委會;1992年5月“撤擴并”時,撤里黃鄉建制后,改屬坎門鎮。黃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