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屬于后郢莊,后被劃分出去,因位于后郢莊的北邊,得名后莊村,又因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后莊村村民委員會。1958年9月屬東方紅人民公社,后莊大隊屬之;1971年屬樓店公社,后莊大隊屬之;1982年公社改鄉,大隊改村,置樓店鄉,改置后莊村;1992年撤區并鄉,隨樓店鄉并入武店鎮;次年又隨樓店鄉劃出;2001年復隨樓店鄉并入武店鎮,后莊村隸屬至今。后莊村緊鄰武店街道,人口1774人,耕地面積1442畝……。 |
后莊村概況 后莊村在榜頭鎮政府駐地東南6.5公里處,村委會設在竹莊小學。由埔尾、外擾、后莊、舊厝4個自然村組成,有10個村民小組,村民486戶,2096人。后莊村耕地596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薯、花生。山地1678畝,以種植龍眼、橄欖為主。有初級中學、小學、衛生所各一所,有庫容量10萬立方米的外擾水塘。 現有千頭豬標準化養豬場一處,并為百戶農戶供給沼氣等,莆永高速公路貫穿我村境內,村莊道路全面硬……。 |
原為莊姓集居地,故名。唐圣歷二年,屬常德鄉臨江里。宋慶歷八年屬崇德鄉南臨江里。元沿之。明屬孝義鄉江陰里。清屬江陰鄉。1927年屬江陰區。1932年屬第八區。1935年屬洋門保北玉嶼聯保。建國后,1950年—1955年8月為村屬洋門鄉第八區,1955年9月屬洋門鄉江陰區,1956年4月屬潘厝鄉漁溪區,1958年9月為生產隊屬洋門大隊漁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屬江陰人民公社,1988年12月20日從……。 |
此村子位于山的南溝北的山坡處,山南為陽,且有前莊和后莊之分,因村委會駐后莊自然村,故名。1958年公社化后為石靈生產隊,1961年體制劃小后為小石靈大隊,1968年改名為東方紅大隊,1983年2月為紅旗鄉陽洼后莊村至今。后莊村……。 |
據清末民初,有來自現安口、銅城、黃花、新窯、赤城等地的一些無地耕種的農民,聚集于唐帽山山脈中段,開荒種地,因地處偏僻,與山外人來往較少,所以稱其為“后頭人”,隨著人口繁衍生息,遂稱為“后莊村”。1949年8月為后莊行政村,屬赤城區柏槐鄉。1953年12月為后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赤城區柏槐鄉。1956年為后莊村,屬赤槐鄉。1957年屬新窯鄉。1958年為后莊大隊,屬赤城(勞武)人民公社。1961……。 |
土改時屬高平區原城鄉,1961年成立后莊大隊,隸屬于高平公社,1983年社改鄉時,改為后莊村民委員會。后莊村……。 |
后莊”原名“元嘴頭”。“隴海鐵路”開通,將村落分為兩個自然村。鐵路線外為“前排里”,鐵路線內為“后莊里”,故取名’后莊村。自清道光年間稱為“元嘴頭”,1949前更名為“后莊里”實行保甲制度,1958年為葡萄公社,1960年天水縣元龍公社后莊大隊,1984年為天水市北道區后莊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為天水市元龍鎮后莊村。后莊村……。 |
后莊村位于金鼎山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角4公里處。后莊村,地理位置特殊,由新土溝、后莊溝組合而成,全村下轄6個村民組,農戶651戶,總人口2576人,耕地面積2319.91畝(田1436.8畝,土883.11畝),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807元,轄區有鉬、鎂、磷等豐富的礦產資源,交通、通訊較為通暢。近年來,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鄉鎮企業,建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種植蔬菜220畝;……。 |
后莊 村轄 17個自然村(包括廟溝 、臺子溝、土木峪、東家溝、西大地、后莊、上莊、溫塘、塘河、前莊、牛欄溝、段莊、溝口、安子溝、王家莊、茶葉溝、嶺根自然村),總面積 18.7 平方公里,耕地1131 畝(其中水澆地1131 畝,旱地 0 畝),林地 1.2萬畝,森林覆蓋率 43 %。全村總人口 476 戶 1697 人,村兩委班子 9 人,其中支部 7 人, 村委 5 人,黨員 85 人,村民代表……。 |
后莊村位于獐么鄉北部,距離鄉政府約2公里,后洞村面積832.95畝,戶籍人口210人,常住人口64人.現有黨員15人,村兩委干部5人。 ……。 |
后莊村是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張集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30425211202。 |
后莊村是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狄邱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30423200213。 |
因村駐地后莊得名,峪耳崖鎮政府所在地。清順治初年,張氏一家由龍須門遷此定居,此地的山谷中有一斷崖,形似人耳,該地由此得名峪耳崖,因村位于崖北面,得名峪耳崖后莊,后簡稱后莊。后莊村位于峪耳崖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6.3公里。全村總面積0.62萬畝。全村有1153戶,2328口人,現有黨員45名! |
明朝建莊因在小圣廟片村的北邊故稱后莊。后莊村……。 |
后莊村位于縣城東北35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轄8個自然村,全村總面積15337畝,耕地309畝,山場面積14310畝(林地6271畝、荒山8039畝)。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299元。全村農業人口167戶387人,貧困戶60戶125人。因本村沒有學校,部分村民為了照顧子女上學,在外村或縣城居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