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張村,因村民多姓張,故名。1949年歸陽曲縣。1954年歸新城區。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1970年歸北郊區。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建立鄉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更名為村,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 |
該村原有四大姓氏分別為張、嚴、李、崔。當時張姓人氏多居住與東邊的平垣地區,而嚴、李、崔大部分居住于坡與溝內。故依照姓氏稱為東張村。1949年10月屬浮山縣三區管轄;1958年9月為東張管理區;1962年設立東張大隊;1984年7月撤消東張大隊,設立東張村民委員會,東張村民委員會屬東張鄉管轄至今。東張村……。 |
東張村:由原東社、西社等2村合并而來。……。 |
相傳張相村為漢朝宰相張良故里,張纂為其纂史處,周圍村莊為其后裔居住場所(東張、西張、陳莊、北張),因位于東故名東張。村內張姓居多。明、清時期為東張,屬太平縣管轄。民國3年(1914),國民政府改太平縣為汾城縣,屬汾城縣管轄。1954年9月,兩縣合并,歸襄汾縣管轄。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銷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隸屬五星公社。1959年1月,襄汾縣撤銷,屬侯馬市管轄。1961年7月恢復襄汾縣建……。 |
東張村位于新絳縣城南偏西17公里,鎮政府東偏北4公里,東面臨溝,西部平坦.縣道新北公路從村南橫穿與臨夏公路相接。西張,東張,南張村原為一村,名張村.清光緒三年大旱,絕大多數人餓死逃走,張姓絕跡,后來儀姓人來此,住在東巷的叫東張。全村共有4個居民組,278戶,1059口人,土地總面積3852畝,耕地面積2681畝,主導產業以油桃為主,特產有柿子、藥材,人均純收入達6733元。村內基礎設施完善,社會公……。 |
官路鎮東張村位于鎮西,總計人口數是495人,村內分3個村民小組,145戶,山林面積為1721畝,可耕地面積為350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