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村名叫陽山沖,祖輩人肩扛山貨翻越大大路汕頭去谷城(今繁昌縣城)出售,之后買日用品,大路山頭有較大的土地廟,人們都在小廟歇息,在歇息的時候。看見太陽陽光普照,后來人們將村名改為大陽村,故名。1949年以前名為陽山沖村。1952年屬城廂區,更名為大陽村。1956年撤區并鄉,大陽村屬于馬廠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后,成立了長龍山人民公社,大陽村與馬廠村合并為東風營。1959年改名為荻港……。 |
因境內大陽河,故名大陽村。1958年成立大陽公社,1981年改大陽村。2004年10月,由原西坪村和太陽村合并而來,此名沿用至今。大陽村……。 |
原來村口有個大啞口、陽頂山,取兩地名各一字命名,故名大陽。該村1958年大躍進以前,名叫思居鄉公社10大隊,1958年以后取名為大巖公社6大隊,1986年命名為大巖大陽村,其管轄12個村民小組,1993年成為高辦處大陽村,其管轄12個村民小組,2001年大陽村與原觀寺村1社2社3社4社5社6社7社8社9社10社、鰲游村1社2社3社4社5社6社合并為大陽村并把原來觀寺村10個社、鰲游村2個社,大陽村……。 |
曾經被譽為“新農村建設紅旗村”的大陽,被評為“福建省民主管理法制先進村”、“福建省新農村建設百村示范點”等榮譽稱號,大陽市場是歷史上東留“上四鄉”六個村村民與江西洞頭鄉人民重要的物資和文化交流的重鎮,還有歷史悠久的大陽橋文物建筑,像一條永不消失的彩虹,架設在大陽河上,曾經是大陽市場的交易中心,大陽村位于東留鄉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9公里,全村常駐人口2150人,12個自然村,耕地面積3150畝、林地……。 |
因年間在外地搬遷楊姓人氏,且后發展壯大,故名。1949年前屬清水縣管轄,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設大陽鎮,屬大陽鎮管轄,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為大陽生產管理委員會。1983年為大陽鎮,屬大陽鎮大陽村村民委員會至今。大陽村……。 |
解放前為中渡縣大陽鄉,其來歷含義經多次探訪,無法考證。1951年至1957年稱大陽鄉,1958年后稱大陽大隊,1962年成立小公社,1966年恢復大隊,1983年改為鄉,1987年改為村公所,1996年改為村民委員會。大陽村……。 |
明代,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幾戶人家在此定居,因村南是白洋淀,其它三面時常積水,好像處于一片大洋之中,故取名大洋,后演化為大陽。大陽村。……。 |
大陽村是黑龍江七臺河市勃利縣吉興朝鮮滿族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30921205213。 |
據明末時期村南頭為楊家大墳,村子以姓為名,故而得名大楊村,后隨著村莊擴大,姓氏漸多,為示平等,更名為大陽村,取蒸蒸日上之意。唐代屬長水縣。清代屬底張里。1932年屬底張聯保。1949年屬興華區黃村小鄉。1955年屬高村中心鄉。1957年屬底張直轄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底張并入興華人民公社,稱為興華公社大陽大隊。1971年底張從興華公社分出單設,為底張人民公社大陽大隊。1984年年后公社改為鄉,……。 |
大陽村東至雷家河,南至許家大溝,西至炮臺山,北至三叉溝;大陽村土地較為瘦薄,盛產玉米、紅苕,交通便利。全村幅員面積6.5km2,轄9個組,總人口818人,有勞動力420人,耕地面積1196畝,其中水田100畝,人均耕地面積1.1畝。……。 |
因境內大陽山而得名。據因此山山勢巍峨,曾有人爬上山頂正看見早晨初升巨大的太陽,故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崇義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所轄地段屬黃陂縣二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縣設四區,所轄地段屬黃陂縣二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全縣劃分鄉鎮,所轄地段屬信義鄉,1949年所轄地段屬黃陂縣陂城區馮橋鄉,1951年所轄地段屬八區群益鄉和大陂……。 |
陽,同“楊”。大陽村,楊姓居民居住地村子。1950年為楊家村,1956年為永豐農業社,1958年為大陽大隊,1961年轄地縮小,仍用原名。1984年改建為大陽村。大陽村……。 |
大陽村是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煙溪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30923112225。 |
大陽村是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大陽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區劃代碼為220421101200。 |
大陽村是吉林省通化市輝南縣輝南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205231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