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屬于大寺公社,1983年5月改為石羊公社,1983年6月屬石羊鄉,1985年撤鄉并鎮屬石弓鎮,2005年,大寺村、東蔣村、西蔣村合并設立大寺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大寺村:位于石弓鎮東南,東臨濉溪,轄6個自然村,839戶,3358人,土地面積5670畝。……。 |
大寺村位于譙東鎮東南部,原大寺鎮政府所在地,亳沙路穿境而過。人口5907人,耕地面積5331畝,黨員93人,黨總支下轄農業生產、集鎮建設、藥材種植三個專業支部,主要經濟作物為白芍、白術、知母、牡丹等中藥材為主,藥材種植占有率為90%以上,目前,村委會主要以集鎮建設、土地置換為抓手,并抓好當前的計劃生育工作。……。 |
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回民起義途徑此地,沿用當地地名。又修建最大清真寺故名大寺村。1983年8月新添回族人民公社改為新添堡回族鄉后,設立了大寺村。大寺村屬于新添堡地區,1949年8月12日新添堡地區解放,劃屬當時的二區管轄。1952年體制調整中劃出二區,屬于新添回族自治區,1958年新添回族自治區改為新添人民公社,1981年5月經上級批準改為新添回族人民公社,1983年8月改為新添堡回族鄉,沿用至今。大……。 |
一、基本情況 秦安縣王鋪鎮大寺村,位于王鋪鎮西部,有9個自然村,耕地面積4790畝,總人口345戶1595人。全村的主導產業為玉米、馬鈴薯,種植蘋果130畝、花椒290畝、玉米1700畝,年務工人口355人,合作社3個。二、工作開展情況(一)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今年以來,按照秦安縣《關于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要求,大寺村建立了易返貧致貧人口動態監測機制。組織駐……。 |
大寺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于西寨鎮,地處西寨鎮東北部山區,原來在山上建有一座大寺院,后以香火不旺,寺院遷徙,以此,后人將此稱為大寺村。該地所屬西寨鎮管轄,1958年屬大寺大隊,1983年改設大寺村委會并由西寨鎮命名并報縣政府審批得名。大寺村……。 |
因境內有一座寺院,故名。以前屬于臨夏縣小關鄉管轄區域,大寺大隊。1958年,改名為先進大隊,后劃分為別藏公社。1978年劃分為小關公社,1981年撤社建鄉,改名為小關鄉大寺村。大寺村……。 |
大寺村是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大寺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450703109214。 |
大寺村東距孟二莊村2公里,南距大馬莊村1公里,西與前街村、后街村相鄰,北與閔莊子村相鄰,村委會位于羊二莊回族鄉政府駐地正南3公里。經濟以農業為主,地勢平坦,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總收入100 萬元,農業收入 95萬元,耕地 950 畝。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當時,此處有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的古大寺廟,故定村名大寺。……。 |
大寺村位于往流鎮西部,南與往流鎮鄧圩村接壤,西邊是淮濱縣谷堆鄉,東靠往流鎮朱皋村,北與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隔河相望。大寺村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全村由村中心向四周海拔逐漸降低。全村現在有人口4071人,下轄11個村民組,現有耕地7000畝,種植作物主要是小麥、水稻、玉米、油菜等。村內養殖的的水域面積約800畝,主要由兩個水庫和一些小的養殖塘構成,但都是粗放式養殖,缺少精養塘。白鵝養殖是大寺村的特色產……。 |
傳此處曾有一寺院,曰“昌守寺”,寺院前門至后殿有二里之遙,規模之宏大是方圓百里之冠。后有人遷居寺院之周圍,聚落成村,故稱大寺村。1952年屬城關區。1955年屬城關中心鄉。1957年隨陳留縣并入開封縣。1958年屬五愛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屬陳留人民公社。1975年成立大寺生產大隊,屬陳留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大寺村民委員會,屬陳留鄉。1986年屬陳留鎮至今。大寺村……。 |
大寺村是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湘陰渡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31023002217。 |
元末明初,此地有藏族居住,過著半農半牧生活,有米納圓覺寺,寺院較大,取名大寺;清乾隆二十二(1757)年有民眾從湟中海子溝遷到大寺居住;清光緒二十一(1895)年寺院燒毀,舊名沿用至今,后稱大寺村。1955年由互助劃歸大通八區新政鄉;1956年與蘇家堡鄉合并后為景陽鄉大寺行政村;1958年歸景陽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政社分設后,為景陽鄉大寺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景陽鄉與崗沖鄉合并為景陽鎮,改名……。 |
據查,清朝期間因村內建有大型寺廟(后于民國年間燒毀,2006年重建),而稱大寺村,故名。自1984年起沿用至今。大寺村……。 |
大寺村是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911111234。 |
大寺村是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州城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370923002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