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郁江河在境內經(jīng)過一平壩,故名大河壩,后成為村名。2003年撤鄉(xiāng)并村后重新組建大河壩村,含原陳園村、關灘村、后山村,轄8個村民小組,隸屬保家鎮(zhèn),同時設立大河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大河壩村……。 |
以駐地村位于大河壩溝而得名。解放前至1956年屬舟曲縣管轄,1956年年底劃歸宕昌縣管轄,直屬于大河壩鄉(xiāng),合作化時成立松柏農業(yè)高級社,公社化時成立松柏人民公社大河壩生產(chǎn)大隊,同年和臨江鋪合并臨江鋪人民公社,成立大河壩管理區(qū)大河壩生產(chǎn)大隊。1962年公社化小,撤銷管理區(qū)成立大河壩生產(chǎn)大隊,1984年7月15日,成立宕昌縣新城子藏族鄉(xiāng)大河壩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其名稱沿用至今。大河壩村……。 |
1、行政區(qū)域和人口分布情況:大河壩村隸屬納雍縣新房鄉(xiāng),地處畢節(jié)地區(qū)西南部,新房鄉(xiāng)西南部,西靠營上村,西鄰本鄉(xiāng)盧家營村,南毗本鄉(xiāng)三岔河村,北與本鄉(xiāng)濫壩村相接,全村總面積3.72平方公里,距縣城39千米。全村轄6個村民組,分布居住著彝族、苗族、穿青人、漢族等508戶農戶,現(xiàn)有農村總人口1960人,現(xiàn)有勞動力1235人。2009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2180元,人均占有糧355千克。2、自然資源狀況:全村……。 |
此地有一個大壩,約500余畝,大壩兩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故名。清同治年間屬恩施縣崇寧里第八甲;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恩施縣第二東鄉(xiāng)區(qū)萬寨鄉(xiāng);民國二十九年(1940)屬恩施縣三岔鄉(xiāng)第十二保;1950年劃歸宣恩縣管轄,與宣恩境內義渡、金家塆、大樹坪、大偏、大柏地和新街6個居民點成立大河壩村,屬宣恩縣城關區(qū);1958年為大河壩大隊,屬東升人民公社,;1961年屬大河公社一大隊;1975年為大河壩……。 |
【大河壩】 Dàhébà很久以前,就有一條小溪途經(jīng)此村,水勢洶猛,氣勢磅礴,村人稱其大河,后筑了一個壩,稱為“大河壩”,此條溪水供兩個縣四個村的農田灌溉水和家畜飲用水。村委會駐樟樹腳,轄石牛塘、田莊、井禾塘、下吉田、后頭屋、樟樹腳、對門、洋房子、株木塘等9個村民組?偯娣e2.94平方公里,耕地70.58公頃,167戶,631人! |
1912年因隨大河壩村而得名大河壩大隊;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為趕形勢得名永紅大隊;1969年經(jīng)縣批準恢復原名大河壩大隊;1983年更名為大河壩村村民委員會;2002年撤銷大樹埡村并入黃草坪村,更名為黃草梁村;2002年撤銷夏家營村并入大河壩村;2014年黃草梁村并入大河壩村,為大河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大河壩村……。 |
大洪河在境內沖積形成的一個大河壩,地勢平坦,故名。1958年公社時,組成二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柳塘公社2生產(chǎn)大隊,1981年更名為大河壩大隊,1984年1月更名為大河壩村沿用至今。大河壩村……。 |
馬邊彝族自治縣高卓營鄉(xiāng)大河壩村村是省定貧困村,也是樂山市防邪辦對口聯(lián)系幫扶村,距縣城44公里,距高卓營鄉(xiāng)政府駐地5公里。全村幅員面積3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轄8個村民小組522戶2786人,純彝族村。 全村有耕地2353.5畝,農田面積200畝,林地面積2153.5畝(主要林種:柳杉),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洋芋、蕎子;牲畜有豬、牛、羊、雞等. 全村通村公路11.4公里,其中硬化路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