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村:茶山村位于涼磨公路兩側,交通不太方便,由于茶山村地勢陡峭,海拔較高,平均700米,導致群眾收入十分低下,人均產糧315公斤,人均純收入692元,全村共9個村民組,205戶,802人,勞動力455人,農民收入主靠種養業和外出務工,總耕地369畝,保灌面積129畝,目前已將大部分土地退耕還林,以便下步好發展畜牧業,茶山村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修通進組公路;二是802人的人蓄飲水問題。……。 |
茶山村委會是革命老區,位于那大城區東北部,距那大中心城區2公里。下轄新屋、坑尾、茶山、西田、大坡江、西芬等6個自然村。土地面積4173畝,共446戶,總人口1571人。有黨員67名,其中“兩委”班子共8人,兩委交叉任職4人。村委會下設婦代會、團支部、村務監督委員會、財務監督小組、理財小組、人民調解、治保會、勞動保障站、公共衛生與計劃生育等機構。……。 |
33、海南省萬寧市后安鎮茶山村 茶山村是海南省萬寧市后安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69006103221。 |
茶山村總戶數44戶,人口117人。現有黨員19人。總面積2840畝,林地面積1575畝。村兩委班子健全,現有村兩委干部5人。 ……。 |
因村區域內有一山盛產茶葉,四方聞名,故以“茶山”命名。1949年名中心鄉。1958年8月設立中心大隊(包括仁和村),屬彭新區。1962年7月撤區置彭新、鐵鋪2公社,屬彭新公社,名中心大隊。1966年底中心大隊析置仁和大隊,中心大隊更名茶山大隊,屬彭新公社。1983年7月撤銷茶山大隊,改為茶山村民委員會,屬彭新鄉。2000年8月撤鄉建鎮,屬彭新鎮至今。茶山村……。 |
“茶山”為境內山名,指此山原產茶。茶山村是2001年2月由登峰、茶山、官山三個村合并而成。村地建國前屬大冶縣宣化鄉;解放初期,原登峰村為龍安鄉二社,后為大洪鄉二社;原茶山村為龍安鄉一社,后為大洪鄉一社;原官山村為九區梅西鄉四社,后為高潮鄉三社。1958年,原登峰村更名為大洪人民公社二大隊,原茶山村更名為大洪人民公社一大隊,原官山村更名為梅山人民公社六大隊;1972年因水源關系劃歸大洪人民公社,稱大……。 |
茶山村:2023年成立,由原寨洼等村合并而來。……。 |
明、清時期隸屬于靈西鄉。民國時期隸屬于第十區。1930年4月至12月紅色政權期間隸屬于復祥區。抗戰時期隸屬于武穴區。1943年復屬于靈西鄉。1952年隸屬于第六區。解放初期成立東畈大隊,屬五福寺鄉管轄。1958年隸屬陽城公社。1961年屬田鎮區。1975年撤區建設,隸屬陽城管理區。1984年調整為東畈村,重新成立陽城區,隸屬陽城區陽城鄉。1986年撤區建鎮,隸屬大法寺鎮,沿用至今。茶山村:2023……。 |
茶山村屬濯港街西部,緊靠太白湖,和武穴交界,轄6個村民小組,人口1530人,6個黨小組,黨員40人,村干4人。耕地面積2000畝,糧食總產量246萬斤,人均純收入5000元。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我們積極以“五個基本”為中心搞好黨建工作,具體做了如下幾件事:一、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黨建隊伍,以支委為主要力量,抽出吳保國同志主抓,特聘前任支部書記黃細枚同志大力協助。一年來,我們以“五個基本”為中心,以創……。 |
從前境域山上多油茶樹,故名。1958年建茶山大隊,屬水口公社,1959年改隸瓦屋塘公社。1961年析為茶山、菖蒲江2個大隊,1984年分別改為茶山、菖蒲江村,先后隸屬水口公社和水口鄉;2016年4月2村合建為茶山村。茶山村……。 |
【茶山】 Cháshān昔以境內滿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油茶樹而得名。村委會駐樟樹腳,轄大房頭、涼樹腳、如塘院、下街、上街、樟樹腳、祖腳塘、維新院、新屋里、文坦院、下白塘、上白塘、秋天凹13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56公頃,315戶,1126人。……。 |
茶山村是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竿子坪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33123115211。 |
茶山村是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鎮南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31025214202。 |
茶山村是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浯口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430626109216。 |
茶山村是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清江橋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30528204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