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村處于縣城到龍街、縣城到廠街道路的交叉路口處,故名岔路。解放初歸第三區區公所管轄,1952年劃屬第三區公所七昌鄉,1958年劃歸廠街人民公社,1970年設廠街人民公社岔路大隊,1984年設長街區公所岔路鄉,1987年設廠街彝族鄉岔路村公所,2000年8月實行村改委,設廠街彝族鄉岔路村民委員會。岔路村……。 |
岔路村基本情況 岔路村,位于鄉政府駐地東北部,距鄉政府駐地5.5公里,與耿馬縣勐簡鄉和永德縣崇崗鄉接壤,地處三縣結合點,全村版土面積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860米,最低海拔600米,年降雨量1888.5毫米,年日照1925.3小時,年平均氣溫21.6℃,有南榨河、彩靠河兩條河流,水利資源比較豐富,光熱充足,是典型的亞熱帶區,適宜種植橡膠和甘蔗等熱帶經濟作物,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三熟,村內有盤姑公……。 |
據《張氏宗譜》,張輔沂于元末明初自深甽里岙張遷來,稱張家。后有韓姓遷居其旁,稱韓家。后村居擴大,兩村連片,合稱張韓。1958年成立大隊,1983年改制為行政村。岔路村……。 |
其地處于南通臺州、西往天臺,北至寧波之岔路口,故名岔路。原為岔路鄉,村名承襲原鄉名。岔路村舊屬岔路區岔路鄉范圍。自宋代起屬永康鄉桐柏里37都。民國亦稱拱西鄉。1956年各村成立合作社,1961年各村成立生產大隊,1983年各村改建行政村。2006年全縣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原有上畈、隔潭、花堂、岔路街、后山葛、田良王六個行政村合并,稱岔路村委會,村委會駐地岔路。岔路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