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有望洋尖,盆地上有30里白洋川,該地片在白楊源,故得名白楊村村民委員會。民國前隸屬于三十四都,民國時期隸屬于民德鄉、德源鄉、顯楊鄉,建國后,1950年隸屬于八區(下阜),1952年分到白楊鄉、新橋頭鄉;1958年隸屬于北岸(大)公社白楊管理區;1961年隸屬于白楊公社;1983年設上祈、新橋、上村、方祈諸村,隸屬于白楊鄉;1992年隨白楊鄉并入北岸鄉;2008年村級區劃調整,方祈、上祈、新橋、……。 |
在明光市委組織部的批準下,明光市古沛鎮于2008年2月25日召開了并村會議,在區劃上將姚陳村、白楊村、常山村合并為一個村,村名為白楊村。新的白楊村有人口5000多人,黨員110余人,耕地約在12000畝地左右,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小麥、無籽西瓜等。其中無籽西瓜是古沛鎮的主導產地,每年的種植面積達到7000余畝。近幾年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也下了大功夫,甜葉菊、高粉山芋的種植面積也在逐步擴大,在黨員干部的示……。 |
因當地早年多白楊樹,故名白楊,后更名為柏楊。該點為柏楊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及辦公地點,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等。1949年前屬巖東鄉六保。1958年改名白楊大隊。1951年置為白楊村,隸巖東鄉。1953年析漢葭鎮玉皇村和巖東鄉白楊、鶴潭、亭子3個村合置白楊鄉,村隨屬。1956年1月,青龍、城南、白楊3鄉組合為城郊公社,村隨隸。1958年,改稱白楊大隊。屬城郊公……。 |
以境內柏楊樹眾多而得名柏楊村。解放后設柏楊大隊,20世紀80年代更名柏楊村村民委員會。白楊村……。 |
白楊村是重慶市開州區高橋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00154112204。 |
因其境內有一種滿白楊樹的山溝,故而得名。1951年設白楊村,1961年更名為白楊大隊,1984年更名為白楊村,建立白楊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縣政府撤銷原白楊村、天星村合并設立白楊村,此名沿用至今。白楊村……。 |
白楊村是重慶市開州區三匯口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00154205205。 |
先前因村內廣植合抱白楊樹,故名。1985年宕昌縣設一個區工委(南陽區工委),一個居委會、一個鎮、29個鄉。其中何家堡鄉下轄的白楊村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白楊村……。 |
據老一輩相此地有茂盛粗大的白楊樹而得名!。解放之前屬禮縣所轄,人民公社時屬西和縣稍峪公社所轄,1953年實行鄉制,屬稍峪鄉,公社成立后,屬玉泉公社白馬大隊,屬玉泉公社,1984年稍峪設鄉改設村委會,2018年撤鄉改鎮,屬稍峪鎮至今。白楊村……。 |
白楊村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新景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1121203212。 |
解放前,現在的白楊村村委會所在地那一道叫白楊鋪,是古絲綢之路商人的客驛站和中轉站,解放后,當地人把白楊鋪后面的“鋪”去掉,簡稱“白楊”。1949年前,來源于饞口鄉,時名“白楊鋪”,新中國成立后,在區域劃分時,改成定西地區稱鉤驛鎮,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更名為白楊大隊,改革開放后實行包產到戶,又叫“白楊村”,并延續至今。白楊村……。 |
因以白姓,楊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前屬陜西省隴縣管轄,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為白楊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3年為白楊村村民委員會至今。白楊村……。 |
該村位于改河溝內,因水源較好適合楊樹生長,且楊樹多枝葉繁茂,得名白楊,故名。1958年為改河公社白楊營大隊,1983年2月為改河鄉白楊營村,2004年5月為辛店鎮白楊村。白楊村……。 |
白楊村距鎮寧縣30.5公里,距江龍鎮1.5公里,全村總面積1.6319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暖濕潤、水熱同季、適宜多種林木生長,自然環境適于多種畜禽繁衍。全村共有五個村民組共190戶,人口總數853人,勞動力260人,共有耕地491.89畝(其中田319.48畝、地171.41畝),人均耕地0.58畝。共有各類牲畜540頭(匹),其中牛160頭,豬260頭,馬120匹,擁有中小型農機具……。 |
因轄區內白楊坪而命名為柏楊村。民國時期屬巷口鎮第15保。1950年屬巷口鎮第15村;1951年從巷口鎮析置青木岡鄉,轄白楊村;1953年8月白楊村劃入新置的肖壩鄉;1954年1月撤肖壩鄉,白楊村劃入青木岡鄉;1958年建青木岡人民公社,轄白楊管區;1961年改稱白楊大隊;1971年肖壩大隊并入白楊大隊;1984年1月撤社建鄉,仍轄柏楊村;1992年9月撤青木岡鄉并入巷口鎮;2004年6月茶林村并入……。 |